正文 王永慶賣大米(1 / 2)

守業之道

作者:阿誠

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這三到必然無難。

從王永慶賣大米說起

王永慶小學畢業後家裏再供不起他繼續上學,就在父親的茶田裏打雜,後來父親要求其弟弟帶王永慶出去闖一闖。於是在1931年,王永慶15歲那年在叔叔的幫助下,在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嘉義,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資40元。

王永慶邊幹活邊學習,每天關門後看老板怎麼記賬、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覺後就想一天做過的事,回憶老板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學會就記在腦子裏。就這樣到春節回家前,王永慶就籌劃自己要開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親戚的支持下,王永慶帶著家裏湊的200元錢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

米店開張後,任憑永慶喊破嗓子,也沒賣出去多少,過了幾天生意更加冷清。經過觀察,王永慶發現大部分顧客都習慣於在一家店買米,而且總是選最近的那一家。他還發現每家的米裏麵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這樣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際,就照顧客人和店麵,二弟內向就專挑雜物,他自己則去走街串巷搞推銷。不久他們挑過的米開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點才能供應得上白天的需求。

一天一位主婦慕名來到米店,一下子要買三鬥,但因為太重拎不動又改要一鬥,王永慶靈機一動主動要求幫顧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過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認識王永慶的人就問:“阿慶仔,怎麼送米上門嗎?”,就這樣問了幾次把王永慶問醒悟了,為什麼不送米上門?就這樣,米送到後還主動問人家三鬥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過來就可以,不用去店裏跑了。

這件事後,王永慶把送米上門提到米店經營的日程上來,他開始添置一些運輸工具,這樣就可以同時送很多家,減少路上消耗的時間。同時他又作了一些精心的統計,比如這家人幾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長時間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時候他會細心地為顧客擦洗米缸,記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麵,陳米放在上麵。同時還了解一下顧客家發工資的日子,並記錄下來,在他們發了工資一兩天內去討米錢。就這樣最多一天可以賣出一百多鬥的米,由此王永慶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義廣為流傳,大家開始爭相效仿,王永慶在米店行業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這樣王永慶通過賣大米積累了資金,後又買了碾米設備,在嘉義建了一家碾米廠,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實施“共進共販”,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都被迫關門。

從小米店到石化王國傳奇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戶的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沒人願意收購。王永慶就試著用菜根和粗葉,再去碾米廠買些碎米和稻殼,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鵝,結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