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守荊州以前,曾奉劉備、諸葛亮軍令,帶兵攻打由魏軍把守的襄陽、樊城兩處城池。而此時,關公與江東的關係已經徹底鬧掰了,在荊州問題上,沒有和東吳打好外交牌,政治外交方麵產生了重大失誤,這是他宏觀上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當然這與關公矜傲的性格特點有著很大的關係,以至於在將來的戰場上直接造成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麵,引來了殺身之禍。
為防止東吳偷襲荊州,關公出征後沿路修建烽火台,作為聯係後方的通訊工具。可等到荊州真出事了,關公卻不在服務區,因為陸遜偷襲並控製住烽火台後,把信號給掐斷了。事實證明新建的這些烽火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屬於盲目建設,浪費土地資源,增加了資本投入不說,守烽火台的士兵反而變成對方賺開荊州城門的工具,對問題後果的嚴重性估計不足這是關羽犯的第二個錯誤。
當他聽說東吳更換了年輕的陸遜當主帥,並接到陸遜給他發來的讚美表揚信時,關羽認為這是“無名小輩”提前來拜年了,並沒想到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從而放鬆警惕,犯了輕敵這個致命錯誤。隨後關羽把荊州守軍大量調往前線,造成城內空虛守備不足,沒有保證荊州擁有足夠的兵力禦敵,戰術上出現了問題,這是他的第三個錯誤。
不聽王甫勸告,任命總督荊州的將領不力是其四也。總之,傲慢無理,剛愎自用,粗心大意,造成關羽犯了一係列致命錯誤痛失荊州。荊州險要的丟失,導致日後諸葛亮北伐長期受阻不說,更要命的是為了給他報仇,張飛死於非命,劉備慘敗猇亭,直接令強盛的蜀國陷入衰落的地步,最有機會實現統一夢想的劉氏帝國轟然倒下,三國的國力對比也再次趨於平衡。
114*令諸葛亮最沒想到的事--關羽攻取襄、樊不成反而大意失荊州
在荊州問題上,軍師諸葛亮是負有責任的,他沒有料到事情的結局會是那樣,甚至都沒有向孤軍深入的關羽派遣援軍。那為什麼西川的劉備和諸葛亮事先沒有派其他大將來協助關羽,甚至沒有采取增援或策應的行動呢?大概有三個原因:
一,劉備剛剛奪取西川、漢中兩地,幸福來得太快,心理準備不足,不論是在政權的穩固,還是人心的安定,各處險要的防守,以及積極備戰伐魏方麵,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每個人都需要各司其職,以至於分身乏術,無法抽調兵力增援關羽。
二,估計劉備、孔明當時還不知道關公已經違背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指導思想,並不知道派關羽出兵是有著嚴重後患的軍事行動,這種冒進將使他處於前後受敵的危險鏡地。因為按照“隆中對”諸葛亮所說,要同時占據荊州、益州為依托,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時機成熟,則令一上將出兵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如果是這樣,則大業可成。派關羽率第二集團軍攻占襄、樊,是軍事戰略的關鍵一步,做為出兵宛、洛的橋頭堡,然後配合西進兵團左右夾攻曹魏,則曹操危矣。可戰略意圖剛開始付諸行動便夭折了,很多計劃和策略都是這樣命喪娘胎。
三,關公平日裏目中無人,孤傲慣了,果真給他增兵派將,還不是好心當成了那啥,簡直是對他個人能力的不信任以及對他本人的侮辱,孔明是不會拿熱臉去貼冷屁股的。所以給了關公充分的獨自表現機會,不料荊州丟了人也掛了,這是孔明完全沒想到的事,屬於嚴重漏算,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則充分說明了世事的難以預料性啊!
115*最具經營意識且能發家致富的創業者--孫策
小霸王沒成名以前在袁術手下還是名打工仔,想有一番作為就得有資本,可他一沒資金,二沒房產,三無關係,身上隻有父親留給他的那塊古董玉璽,如果能把古玉變賣給袁術,自己則會成為百萬富翁,衣食無憂。可孫策心懷高遠,想要憑借其父孫堅的名望這份無形資產,發揚父輩偉業,稱霸江東大展宏圖之誌。但欲搞vc(風險、創業投資)首先得有本錢,孫策便到袁術那裏把全部家當--玉璽作了風險抵押,借得三千兵士,馬五百匹,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商機”之中,愛拚才會贏,他帶領朱治、程普、黃蓋等幾名老員工開始了創業生涯。
接下來孫策靠著少量的原始積累,組織了一係列的人才招聘活動,將周瑜、張昭、太史慈等大批賢能之士招至麾下,完成了人才儲備工作。剩下來的就是攻城掠地,擴大統治範圍,倚仗他英勇無畏以及手下人才優勢的發揮,孫策先後奪取了曲阿、秣陵、吳郡、會稽等江東地麵,威鎮三江,地連六郡。從區區三千兵馬發展到盡平江南的一方霸主,孫策將“企業”做大做強的能力著實讓人欽佩,屬於年輕有為者的傑出代表,三國時代的楷模。隻是他在射獵過程中沒有搞好安全保衛工作,被許貢家的幾名“蠱惑仔”所傷,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喜大悲,百轉千回,這也許就是創業的本來麵目,隻是創業精英遭遇如此不測,不免令人掩卷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