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醫生

社會

作者:許十文

由資深醫生主導的商業力量,能否成為改變中國醫療生態的星星之火?正在創業的醫生們不僅渴望執業的自由,並試圖用各自的路徑撬開陳年不變的中國醫療生態,讓越來越多的有為醫生找尋新的彼岸。

於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女超人”,微博上粉絲超過270萬的大V,小時候認為醫生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然而,在中國公立醫院長年累月的門診和臨床經曆,卻讓她對職業的前路產生了持續的懷疑。於鶯說,她後來明白,自己曾經想象的醫生角色,在中國現行的醫療體製很難實現。

在中國,很多具備相當從醫資曆的醫生都有過類似的鬱結。他們有的選擇轉行,有的選擇自由執業,少數人則選擇了一條更有顛覆性的道路:在醫療領域裏創業。

“壞體製”的紅利

於鶯多次用急診科的經曆,去說明她所理解的醫療並非是冷冰冰的技術活兒。在急診科,同樣的治療,如果有足夠的醫患關懷、溝通,治療的效果會有所區別;在病人垂危之際,醫生對家屬冷冰冰的搶救簽名通知,如果換成溫情的安慰,醫患關係也不至於惡化。

於鶯的老同事,現卓正醫療的合夥創辦人朱岩也有類似的體會。他在協和醫院內科工作了9年,卻始終不能消滅那種不時產生的,對診療工作的絕望感:在門診乃至病房,他一天要看七八十個病人,每個病人都隻有那幾分鍾的診療時間。

“如果每個人有20分鍾,那你能為對方做更多,但在公立醫院卻不可能,因為後麵還有很多人在排隊。”朱岩說。一些遺憾至今仍掛在他心中,譬如,如果有更多個體的門診時間,當初的他就能勸阻一些透析病人的棄醫打算。

以“以藥養醫”作為最典型特征的中國醫療體製,多年來在醫療界催生了各種怪現象。在武漢,長期從事心髒搭橋手術的武漢協和醫院醫生歐陽晨曦,也曾無法理解為何血管支架在中國如此泛濫。

北京杏樹林科技公司CEO張遇升從醫生職業的角度解釋了這種糾結。作為協和醫學院的醫學博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生碩士,他認為醫生這個職業,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健全。

“醫生本應是個體戶,高級的、以智力服務為基礎的個體戶。中國的醫生卻是在醫院裏麵的打工者,按照事業單位的規則去分配工資,靠發論文去獲得晉升。”張遇升在北京的辦公室對記者解釋說。

醫療體製對醫生職業的扭曲背後,也蘊藏著醫生創業的空間——譬如,讓真正的醫生職業化。與牙科診所等靠器材賺錢的,類似體製內醫療的生意路徑不同,讓兒科、內科等大科醫生恢複職業的本原麵貌並投入市場,更能迅速填補中國城市日趨失衡的醫療供求。

朱岩曾希望和於鶯在北京合作開辦類似的診所,不過於鶯告訴他,在起步階段,公立醫院資源相對稀缺的深圳是更好的選擇。朱岩2012年和兩位合夥人在深圳創辦卓正醫療,定位為高端連鎖門診,最大業務是包括內科、婦科、兒科在內的常見病診療,收費采取包藥模式,初診費380元包括了醫生診金、常規檢查和3日用藥。

“醫療的核心應該是醫生。醫生就應該做他專業的事情,不應該被商業因素所左右。”朱岩說,他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醫生的精力重新集中到診療的本身,他所建立的平台,試圖還原醫生職業的本質。

於鶯的朋友、著名的血管外科醫生張強,曾經公開表達過對自由執業這個“美好夢想”的向往。在前年底,他辭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一職,選擇在上海沃德醫療中心、北京和睦家醫院等多點執業,“因為這樣能做一名純粹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