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頭孢類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體會(2 / 3)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救治的33例因頭孢類藥物所致的過敏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資料,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3~78歲,平均(41.5±13.4)歲。引起過敏性休克的藥物分別為頭孢曲鬆16例,頭孢噻肟鈉11例,頭孢呱酮鈉舒巴坦鈉6例。所有患者經過敏試驗均呈陰性,患者均在靜脈給予頭孢類藥物後5~15min內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狀,其臨床表現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血壓正常或偏低、胸悶氣緊、脈搏細速、上腹部不適、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四肢及全身濕冷或大汗淋漓等,其中5例出現嗜睡狀,其餘患者均神誌清楚。

1.2急救措施

患者發生休克後應先立即停止過敏性藥物,患者取休克臥位並立即吸氧,氧流量設置為(6~8)L/min,並給患者加蓋棉被取暖,給予患者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0.5~1.0mg(上海禾豐製藥有限公司,H31021062,規格:1mL∶1g),肌肉注射25mg鹽酸異丙嗪注射液(上海禾豐製藥有限公司,H31021497,規格:1mL∶25mg),靜脈注射40mg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pfizerManufacturingBelgiumNV,H20130301,規格:40mg)。同時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一條用於靜脈滴注5%葡萄糖500mL(5%葡萄糖注射液,華裕製藥有限公司,H10983091),以維持患者血壓,另一條靜脈滴注500mL代血漿用於補充有效循環血量[4],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若患者喉頭水腫嚴重則應給予氣管切開並機械通氣。若患者表現為心跳突然停止,則給予心肺複蘇並同時行腎上腺素心內注射,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重複注射;遵醫囑給予抗組胺藥物治療(異丙嗪、苯海拉明等);若患者仍有意識,護理人員應使用語言安慰、鼓勵患者,緩解其緊張、恐懼心理。

1.3護理方法

①急救護理:一旦發現患者在運用頭孢類藥物中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早期臨床症狀,應立即更換輸液器及輸注的頭孢類藥物,並立刻告知醫師,準備好急救藥物及儀器,遵醫囑開始進行搶救。予以心電監護,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脈搏、脈壓、收縮壓以及中心體溫與體表溫度差值,記錄每小時平均尿量;保持呼吸道及靜脈通路的暢通;開放兩條靜脈通道,其中一條用於輸入升壓藥以維持患者在急救過程中的血壓,另外一條則用於補充患者有效的循環血量,在急救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及生命特征,急救期間注意保暖,避免由於腦缺氧而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②急救後基礎護理:搶救成功後對患者施予特別護理,繼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每10min記錄一次至2h後生命體征平穩,同時,觀察患者急救後的末梢循環情況及意識情況,床頭放置標誌過敏藥物的標誌,在護理期間需要有預見性地做好可能出現各種緊急情況的處理準備。

1.4評價指標

觀察並記錄患者出現休克征兆以及對患者實施急救之後生命體征平穩2h的脈搏、血壓、平均每小時尿量、中心體溫以及患者的平均皮膚溫度差。

休克指標:平均每小時尿量在17mL以內為少尿;中心體溫與平均皮膚溫度差值在1℃以上為體溫異常;收縮壓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所得的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通過對頭孢類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後,33例患者均全部救治成功,生命體征恢複平穩,無死亡病例,並且33例患者急救後各項指標均較急救前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過敏性休克是一種速發性變態反應,其機製為抗原與抗體在致敏細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其發生不可預測,並與藥物正常藥理作用、藥物毒性反應、給藥途徑及給藥劑量均無關[6],變態反應來勢急且凶猛,若不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則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常見的致敏藥物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酶類、生物製品、含碘造影藥等[7]。其中頭孢類藥物是一種廣譜殺菌藥,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因臨床發生過敏率低於青黴素而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8],臨床上對頭孢類藥物過敏的預防主要是進行變態試驗,但是大量臨床經驗總結發現有些患者在進行過敏試驗後還是有可能出現變態反應,嚴重的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