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進教育技術助推學校工作上新台階
裝備在線
作者:溫希舜
大理市下關第四中學地處大理州大理市下關鎮,背靠蒼山,東臨洱海,校園環境優美整潔。學校建於1979年,2011年擴展為兩個校區,即下關四中正陽校區和北區分校,兩校區共占地總麵積為77.99畝。現有教職工156人;共有4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23人。
1 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曆程
1.1 2002年,學校開始信息化建設
投資12.2萬元裝備了1間遠程教育室(1套衛星遠程教育接收係統,1台電腦),1間電子備課室(12台電腦),1間多媒體報告廳(1台電腦,1台投影儀,一套音響)。基本能滿足當時學校培訓教師了解接受使用計算機、遠程教育資源、多媒體教學需求。盡管與目前相比,當時的信息化建設和運用無論是在投入、了解、運用還是在規模、影響等,尚處於初級階段,但學校藉此開展了培訓、示範課、賽課等豐富活動,大力提倡教師學會掌握計算機,了解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為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1.2 2005年,開始學習計算機技術,了解遠程教育資源
投資57萬元組建了2間64座計算機教室,1間64座數字式語音室。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熱情高漲,英語教師排隊使用語音室。在此基礎上組建學生電腦機器人工作室,成立了學生電腦機器人興趣小組,在雲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指導下在我校學生中開展“英特爾求知計劃”培訓。學校接入一根光纖,將互聯網引入校園,開設了學校網頁,當年投入1.2萬元,購置1台數碼相機,學校活動可以圖文並茂在學校網頁上發表。教師上網,利用網絡資源漸成風氣,學生教師開設積極了解、應用信息技術。
1.3 2007年,學校開始普及、大規模使用信息技術
投資50萬元組建了21間多媒體教室(班班通,多媒體教室是投影儀方式),1套校園廣播係統,1套校園視頻監控設備。與此同時,逐年購置26台台式電腦,配發到教研組、年級組和部門辦公室,還為每位教師配發了1 G優盤。實現了教師備課、教學、部門辦公數字化。教育信息技術直接發揮其獨特優勢,改變了學校傳統的教學、辦公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辦公效率。
1.4 2011年,學校信息技術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北區分校投資250多萬元,裝備了一套校園視頻監控設備,建成了校園網絡、校園廣播係統、3間64座計算機教室、36間班班通(短焦電子白板)、中心機房及防雷係統、2間多媒體會議室,1間數字式語音室,1個階梯教室多媒體報告廳。2012年,投資45.6萬元建立了正陽校區校園網。2010年開始,學校用3年時間為每位教師配發了1台手提電腦(共156台)。2013年投資40萬元,將正陽校區18個班級多媒體改造為短焦電子白板。投資30萬元在北區分校建立學校演播室,兩校區分別接入光纖40 M,實現教師辦公區WIFI信號覆蓋。2013年年底學校將實現英特網、校園網、辦公網互動。學校信息化技術建設邁入了高起點、高水準的行列。為學校成為雲南知名學校,教育教學再上新台階,提供了新的堅實的裝備保障。
2 信息化建設帶來的變化
10餘年的信息化建設,對學校傳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帶來了深刻影響和變化。
2.1 教師專業提高和備課方式的變化
信息技術為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是業務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計算機、遠程教育、英特網、教育資源庫等,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和技術支持。互聯網上教師培訓、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方便快捷,筆記本電腦上網、備課、製作課件、上課、信息交流傳遞已是教師必備的工作方式,有效增加了教師知識儲備,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上課方式的變化
多媒體上課,尤其是電子白板方式上課,已被教師自覺接受,其知識容量大、方便、快捷、圖像、聲音、動畫、文字、在線交流等信息功能優勢得到發揮,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生知識,使課堂生動且富有特色,教學事半功倍。
2.3 教研方式的變化
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學校各學科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了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推廣等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