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實驗中產生的創新
實驗教學
作者:楊揚
目前,模擬實驗經常被教師忽視。對此,筆者以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1]為例,試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角度,探究如何開展模擬實驗教學。在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設計時,模擬實驗作為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有效手段,被增加到高中生物教材中,具有豐富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特點。
1 模擬實驗的提出及其優點
模擬實驗教學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無論是國外生物教材,還是現行的高中生物教材,都越來越重視模擬實驗的開發與研究,以促進和豐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2]。
模擬實驗是根據相似的理論,先設計與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變化過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對模型的實驗和研究,間接地去實驗和研究原型的性質和規律性。這種間接的實驗方法稱為模擬實驗,又稱為模擬方法[3]。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模擬實驗可以理解為:在驗證某個理論而進行的學生實驗中,為了取得更直觀的效果,節省實驗的經費,我們采用環保、低成本、簡單的材料,模擬複雜的自然過程,然後將模型實驗的結果類推到原型上去,從而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與其他生物學實驗相比,模擬實驗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模擬實驗可以解決不便或不能用直接實驗方法解決的難題,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模擬實驗的實驗器材大多來源於生活,實驗可操作性強,在學生動手參與的過程中能促進問題的發現,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模擬實驗教學中,實驗的意義不僅在於通過“模型”幫助學生去研究“原型”,更注重於在建立和操作模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反思能力、創新能力等。
2 開展模擬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模擬實驗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在許多教師和學生的印象中,生物學實驗應該與生物材料、顯微鏡、培養皿等打交道,而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模擬實驗看起來似乎不是“實驗”,更像是讓學生做遊戲,或者是進行手工勞動。同時,許多教師沒有理解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增加模擬實驗的目的,對模擬實驗也沒進行深入研究,認為隻要把相關的知識點講清楚,至於是否進行模擬實驗是可有可無的。以上原因都直接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模擬實驗往往隻進行口頭闡述,很少帶著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際操作;即便有具體操作,一般也是以教師演示為主,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很少;並且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很少會去考慮實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基本也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務而已。這一現狀嚴重地偏離了模擬實驗教學的本意。筆者認為,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模擬實驗的功能非常值得研究。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模擬實驗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3 開發模擬實驗的創新性
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是模擬實驗在高中生物學的典型案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模擬雌、雄配子的結合過程,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在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相互分開,在受精作用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所以這個實驗的核心是“隨機性”。教材中形象地用4個大信封代表雌、雄生殖器,4種卡片代表雌、雄配子,然後通過卡片的抽取和結合來模擬等位基因的相互分開,以及在受精作用時雌、雄配子的結合。
3.1 尋找適合的實驗器材,迸發強大的創造力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若全班52人,以4人為一小組,每個小組要購買4個大信封,共需52個,同時還需製作1040張大小一致的卡片。雖然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緊張,但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的隨機性原理以及驗證9:3:3:1的結果,在實驗前一星期就布置購買和製作任務。
在前期準備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購買52個大信封比較費錢,製作1040張卡片比較費時。在發現問題的同時,筆者鼓勵他們反思問題,能否尋找更為經濟、環保、省力的實驗材料呢?這一舉措馬上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開始思考實驗原型的性質和規律,尋求與其相似的更為合適的模型。問題源於實踐,創新源於問題。學生的思維在與問題的不斷碰撞中,一次一次走向高峰,迸發出強大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