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裏的當代叛逃史
文娛&生活
作者:韓戍
10月6日,一名在朝韓邊境服役的士兵,連開6槍打死自己的中隊長和小隊長後,穿越朝韓共同管理區的軍事分界線,扔下步槍,向韓方哨所跑去。
有媒體稱,此時距離韓國總統大選僅有兩個月,朝韓在黃海邊界糾紛不斷,出現這種嚴重的事件,不禁讓人捏一把汗。
此事讓人聯想到近現代史上關於逃亡的種種故事。冷戰期間,美國中情局和蘇聯克格勃上演了一場為期數年風雲詭譎的間諜大戲,其中蘇俄間諜逃到美國的事例實不鮮見。
1954年,克格勃的拉斯特沃洛夫中校在一名中情局美女間諜的幫助下,投奔華盛頓,供出了他掌握的所有秘密,使蘇聯在整個亞洲的間諜網幾乎破壞殆盡。1985年,克格勃第一總局K局五處的副處長尤爾琴科,在羅馬借口參觀梵蒂岡博物館,拋下國內的妻子兒女,跑到美國大使館,成為冷戰期間克格勃叛逃的最高級別官員。1992年,前蘇聯克格勃檔案館館長、高級特工瓦西裏·米特羅金攜帶自己多年來秘密抄寫保存的2萬多件絕密特工檔案投奔英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從此,克格勃數十年來在歐美各國重要機構暗布眼線、竊聽、色誘、招募培養間諜等諸多絕密內幕,完全公諸於世。由此,米特羅金也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叛逃者之一”。
由朝鮮和前蘇聯逃到西方者,通常被西方媒體認為是“投奔自由”之舉。但當事人卻未必都這樣想。就如拉斯特沃洛夫,叛逃蘇聯是因為嬌妻被上司奪占,義憤填膺,無路可走。尤爾琴科,叛逃美國是因為被誤診為癌症晚期,想利用生命裏的最後幾個月前往西方,與他的情婦鬼混。
1967年,斯大林最疼愛的女兒斯維塔蘭娜叛逃美國且加入美國國籍。但她不認為這是“紅色公主”對自己父親和國家的背叛,而認為此舉純屬擺脫父親陰影的一個步驟,是她自己追求沒有束縛的生活的一種表現。
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叛逃必然是雙向的。如2009年,一名30歲的韓國男子薑東林絞斷朝韓軍事分界線東段的鐵絲網,在灌木叢和蘆葦蕩中跋涉了兩個小時後,到達朝鮮營地。薑東林叛逃的原因是,他在韓國用利器打傷了他所在養豬場的主人,走投無路最後逃往朝鮮。
2007年,還有一名韓國人從中朝邊境進入朝鮮。但不幸的是,朝鮮並不歡迎這位不速之客,他馬上被驅逐出境,返國後又被處以18個月的監禁。上溯到1960年代,先後有阿布瑟、喬、帕裏斯和詹金斯4名美國大兵因無法適應部隊的緊張生活和嚴厲的紀律,跨過朝韓邊境叛逃朝鮮。但是朝鮮人將“美帝”視為最大的敵人,對他們極不友好。不久,幾人又冒險集體跑到蘇聯大使館請求政治避難,不料被蘇聯人直接交還給朝鮮政府。朝鮮政府開始從思想上和精神上對他們進行徹底的教育,令他們每日學習偉大領袖的著作,背誦領袖語錄,按照朝鮮人的標準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改造。
遇到需要拍攝反映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英勇殺敵的電影時,4個大兵還會經常被派以扮演反麵的“美帝”角色,誤打誤撞,成為朝鮮婦孺皆知的影視明星。
克格勃和歐美間諜組織之間的叛逃亦然,也是一直有雙向流動。1940年,英國秘密情報局的菲爾比為蘇聯發去大量秘密情報,使英美的情報機構在蘇聯損失慘重。完成任務後,他成功叛逃到蘇聯,轟動了全世界,成為蘇聯的英雄。1980年代,美國情報官員霍華德·李因為誠信問題被中情局解職,失去生活來源後,他與蘇聯秘密達成出賣情報的協議,多次乘到維也納旅行之機,向蘇聯出賣情報。被中情局發覺後,霍華德巧妙地利用瞞天過海和金蟬脫殼之計,竟然騙過了中情局特工,成功飛抵莫斯科。
斯大林的女兒由於在美國生活頗不順利,數年後又重新回到蘇聯,接受了隻有國家領導人才能享用的豪宅,準備安度餘生。由此可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叛逃表現的是絕對的求生欲望和永久的利益。
叛逃畢竟是一種極度冒險的行為,是一場關乎個人生死存亡的豪賭,稍有不慎,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痛。那些叛逃到敵對國家的人,即使一時僥幸成功,獲得對方的隆重犒賞,受到輿論的熱烈追捧,但世間並無永遠的仇恨,一旦時過境遷,叛逃者的利用價值或動員價值不複存在,他或許會無比落寞淒涼,隻能選擇重新做一個普通人。甚至,這些人要過普通人安定的生活也不可得,因為他們離開的那個政權的特務機構不會輕易放過這些“國家的罪人”,無時無刻不在伺機打擊報複。
如冷戰時期的蘇聯特工,將叛逃者全部列入獵殺名單,刺殺打擊不遺餘力,叛國者多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