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九點,高哲堂正式出發,對近江市下屬五個縣級市區進行全麵巡視,按往常市領導出去作全麵的巡視或調研工作時東、南、西的方向順序而行,可而此行的隨行的人員名單也頗為耐人尋味。
這次隨同高哲堂一起下去調研的人除了近江市發改局,經貿委,財政局,環保局等單位部門的領導外還有組織部分管組織工作的柳飛芸和市委副秘書長兼政研室主任薑政南。
把薑政南列入隨行人員名單,借用這位號稱近江市“第一筆杆”的才能,搞出幾份有份量的巡視報告和調研報告似乎也能說得過去,可是讓柳飛芸一起參加巡視之列卻給人平添幾分神秘的色彩。
一時之間,不管機關大院還是下屬五個縣市區隨即各種版本的小道消息,說什麼的都有,說得最為神乎的就是新市長的這次全麵的巡視,除了是熟悉市裏個區縣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新市長需要快速培植自己的親信和心腹……
大概十點半的時候,高哲堂到達永寧縣邊界。
永寧縣委縣政府早已接到通知,縣委書記王瑞炳帶領縣委幾大班子二三十人的龐大車隊,等候在高速公路出口。
王瑞炳以前是市委副秘書長,一年前才到永寧,十多年機關工作這位縣委書記的寶貴經驗是,伺候領導寧可做過,不可不做。
哪怕給領導批評鋪張浪費,也不能讓領導感到簡陋冷落,何況能夠給領導提供批評的機會,也是做為下屬應盡的義務,從這個工作心得推而廣之,王書記要求永寧各項政府工作,都必須跟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市委要求的,必須完全做到,不打折扣,市委沒有要求的,也要主動去做,有備無患。
他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一句是“寧可嫁老,不可嫁小”,一句是“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當然,前一句隻在某個圈子內流行,永寧官場私下都知道,王書記若是跟你說這句話,那就表明王書記基本上把你當成自己人看了,後一句王書記說得多一些,基本上任何場合上都能夠派上用場。
這位書記這一句不類同僚從古詩今詞中斷章摘句,而是另辟蹊徑地取自當年某電器的廣告歌,同時,王書記言行一致,的確“說到做到”,在工作作風上,跟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一脈相承,表現出一副銳意開拓,大膽創新,力求發展,高歌猛進,甚至有一些拚命三郎的模樣,他到永寧一年, 永寧官場便有了新氣象,新麵貌。
這一次新市長首次下縣來視察,第一站就是永寧,他自然不敢大意,雖然還摸不著高哲堂的工作作風,還是按照一慣的經驗,先擺出大陣仗,用最隆重的方式來迎接。
至少他認為,就算新市長是個另類,也最多不過淡淡批評他形式主義,不會在心裏記他個錯,禮多人不怪,向來是這樣的道理。
但是這位書記卻不知道高哲堂看到這個高規格的歡迎儀式,也暗吃了一驚,這不是頂風作案嗎?
中央對下鄉調研可是明文下達了八項工作作風的規定,為此,在下來之前,高哲堂專門交待了黃太臣,要他給各地縣市區下通知,不準搞高速公路口的迎接,是他們沒有收到通知,還是黃太臣根本就沒有通知?
高哲堂很快就否定了後者,像這樣的通知,作為市政府的臨時大管家絕對不折不扣的下達,那唯一的解釋就是下麵地方領導按自己的套路出牌。
高哲堂為官多年,對這些官場之中的潛規則還是知曉,他很清楚當前的局麵的緣由:在各級政府,每一位官員的工作中,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迎來送往,接待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來賓,很多地方設置了專門的接待處,具體負責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而每一位政府官員的一生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時間就消耗在這些無聊、痛苦的會議酒席中,但是無論如何,接待工作,都是一項不容忽略,意義重大,並且充滿學問的工作。
接待工作首先要考慮的是接待的規格,正如古時評書常說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應該水來土淹,但絕不可以兵來將擋。同時,強調規格也並非生硬的廳對廳,處對處,同樣級別的官員,財政廳來人和林業廳的工作人員接待工作也有差異,同樣是審計局,不同時期不同目的的審計人員,也有不同的接待方式,人大的檢查團和公安廳的專案組接待力度和側重也各有區別,兄弟城市的交流學習和省直機關的檢查指導,更是應該由不同的班子成員分別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