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時,埃文斯在一家紡織廠謀得一份工作,從鐵條上拉絲然後彎曲成紡車的梳齒,以便從羊毛和棉花中抽出羊絨和棉紗。幸好,單調的工作也有另一方麵好處的。由於埃文斯對慢吞吞製作一個個梳齒的工作頗為厭煩,所以他想要發明一種機器,並預期是每分鍾能夠製作數千個梳齒的機器。他的家人認為他頭腦失常,於是他懇求一個鐵匠幫助他。一位名叫喬治·拉蒂默(George Latimer)的新港治安官員聽說了埃文斯的事情,打算冒險介入支持埃文斯。鐵匠被拉蒂默的職權唬住了,開了一瓶朗姆酒給自己打氣,給埃文斯造好了紡車梳齒成型機。一切準備就緒,這台機器每分鍾生產1000個梳齒,後來達到3000個。於是,受到鼓舞的埃文斯向州議會提出用500美元開設一家金屬絲製品廠,但結果令人大失所望,“如同寓言中的牧師,議員們熱衷於歌功頌德,但不會給你一分錢”。他接受了威爾明頓梳棉機製造商提供的200美元,但為了能夠製造更多的設備,埃文斯接受了他要求分得一部分利潤的條件。威爾明頓的製造商把埃文斯設備的基本原理賣給其他梳棉機製造者,所以這一發明並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收益。
在1782年英國人從費城撤軍的時候,埃文斯在馬裏蘭東海岸的塔卡霍(Tuckahoe)開了一家鄉村店鋪。他和他的小兄弟約瑟夫隻當了幾個月的店主,但這段經曆讓埃文斯有了頓悟的感覺,其重要性如同聽說用軟木塞可以塞住槍筒時一樣。他看到磨坊主們把小麥製作成麵粉的種種方法,但對這些粗陋、浪費和肮髒的做法感到厭惡。一個磨坊通常要雇用4個工人和1個“看管送料鬥的孩子”,他們要完成清潔、研磨、冷卻、過濾和包裝的工作。一個強壯的工人扛著重達3蒲式耳[2]小麥的大袋子爬上樓梯,接著把小麥倒進一個圓柱形的“旋轉式粗眼篩”,然後將裏邊的糠殼和雜質分離出來。隨後一個男孩兒把幹淨的穀物倒進漏鬥或者送料鬥,靠水力將其輸送到第二層的研磨石。經過研磨後暖和而潮濕的粗粉被裝進吊桶,吊到第三層後將其倒在地麵上冷卻、幹燥。之後,第三個人把幹燥的粗粉推進一個縱向排列的斜槽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粗粉將被送到一隻覆蓋著篩網的容器中。過濾後,麵粉落入一個箱子裏,接著由第四個人把它鏟到桶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產生的灰塵、穀物被腳踩踏,由此製作而成的麵粉質量肯定無法保證。
埃文斯為自己能夠使所有工作在一個連續過程中自動完成——不用動手或者腳來操作——的想法感到興奮。埃文斯帶上兩個弟弟,接管了位於瑞德·克萊·克裏克(Red Clay Creek)河岸邊一個美麗山穀中一家廢棄磨坊。他們在此秘密地工作了兩年。實踐證明,他的想法實行起來極為困難,因而他們不得不以傳統麵粉廠的名目在1785年開張營業。晚上,新婚的埃文斯躺在床上反複地想,怎樣才能夠設計出自動化的裝置,從而能夠使整個工序保持連續運轉。他回想看過的一幅描繪鏈泵從輪船貨艙抽水的圖畫。他設想也用同樣的原理來運送穀物,將一連串的小桶固定在傳送帶上,靠上下滑輪的轉動使傳送皮帶緊繃。但是怎樣提升,以及如何能不用任何人力的幹預吐出穀物,這就需要通過不同的操作指令來實現。最終,在按他的意圖製作出模型時,他發現很難讓木匠看懂草圖並準確仿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