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當珍珠街通電時,全美國不下200家公司與愛迪生獨立照明公司(Edison Company for Isolated Lighting)簽訂了合同,每天要用45000盞燈,這些公司有:芝加哥的賽勒斯·麥考密克收割機公司(Cyrus McCormick”s Harvesters)和馬歇爾·菲爾德糧食倉庫(Marshall Field”s dry goods store),羅切斯特的喬治·伊士曼攝影公司(George Eastman”s Photographic Company),費城的斯特森製帽公司(Stetson Hat Company)和迪納俄勒岡鐵路和船運公司(Dillard”s Oregon Railway and Navigation Company)。在國外,愛迪生的電氣工程人員表現出色。實際上,愛迪生是在倫敦獲得優先權的。早在1882年愛德華·約翰遜就在倫敦開了世界上第一家電站,使電線輕易地獲特許從霍爾邦高架橋下經過。但是,因為遭到了經濟蕭條的打擊和政府的幹預,它沒有發展起來。在巴黎博覽會和倫敦水晶宮展覽會上,愛迪生的電燈照明係統都遠遠超過了所有對手。倫敦一家報紙總結並為他喝彩道:“愛迪生是獨一無二的。”一直以來都那麼尖刻的威廉·普裏斯轉而聲明:“愛迪生先生的照明係統設計得細致,考慮全麵,優勢明顯,能從他最懷恨的對手那兒獲得稱讚。”自己也做過許多天才的開拓性工作的約瑟夫·斯萬,在1883年和愛迪生的公司合並為愛迪生斯萬聯合電燈公司(Edison and Swan united Electric Company)時,也不得不體麵地承認愛迪生的係統是最好的。當時在歐洲大陸上,大約有158家獨立的電廠在曼徹斯特、柏林、巴黎、波爾多、慕尼黑、博洛尼亞、羅馬等城市供電。愛迪生的燈光照亮了世界。
曾因為銅芯線纜鋪設成本高而指責愛迪生當初的計劃很荒謬的批評家們都被他的高電阻擊潰。愛迪生的直流電照明係統還有其局限性,它把電直接通過銅線以低電壓輸送。低電壓意味著隻有通過增加成本來增粗越來越貴重的銅線電纜才能在一定距離內維持所需電能。愛迪生用三線分布係統改善了線纜半徑,但是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受到一種來自歐洲的新的係統的挑戰。在這種係統中,電流不斷地轉換,恰當地說叫交流電。交流電的優勢是能把電壓升到幾千伏,這樣的高電壓能把電流送到很遠的距離,又省錢,效率又高。缺點是安全性方麵的問題:高壓轉換的電流是致命的。
因為在2000伏左右的弧光燈交流電路中經常見到火花和觸電死亡的事故,1886年,愛迪生拒絕了一次搞成一個交流電係統的機會。他寫道:“在我有生之年,我不能看到在大城市中無法中斷的高壓交流電幹線如何得到維修。”高壓電纜確實偶爾會掉下來電死街上的行人和馬匹,但是喬治·威斯汀豪斯毫不躊躇。在紐約發明家威廉·斯坦利(William Stanley)的鼓動下,他開始提出交流電係統,並得到支持。愛迪生堅信交流電太危險,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而他的心思已不在這上麵了。
愛迪生在美國和英國漫長的專利權爭奪戰中證實了自己的才能。1891年7月14日,聯邦大法官威廉·華萊士直接駁回了威斯汀豪斯和湯姆森-豪斯頓的反訴。法官宣布愛迪生獲得專利的優先權是合理合法的。他在官司上勝訴恰逢他的那些工廠蒸蒸日上之時,對於這些工廠,他已經不能從資助者身上籌到一分錢。為了滿足19世紀90年代末對電力的需求,愛迪生的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而愛迪生本人正在退出照明行業,他越來越專注於其他的發明,特別是一種能夠從低品位礦石中把鐵礦篩選出來的電磁機器。亨利·維拉德(Henry Villard)——內戰戰地記者、金融家、鐵路大亨——自從參觀了門洛帕克的燈展以來,就一直是愛迪生的朋友和堅定的支持者。他勸愛迪生把公司合並成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愛迪生不喜歡這個新公司的官僚主義,哪怕自己在公司裏占5%的股本,那給他帶來的可是價值175萬美元的股票和現金。真正大贏家是原來的德雷克塞爾-摩根集團(Drexel-Morgan Group)。他們投入了77.9萬美元,收入270萬美元,贏利達350%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