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和謝爾蓋利用自己的打雜手藝省錢。他們在當地的弗萊電子大賣場拆廉價電腦,卸掉所有無關的芯片和插卡,把他們的土機器改裝成有效的數據服務器,尤其是要能承載Google的網絡流量。隨著業務的推進,花費遞增,他們的3張信用卡也搭進去了,透支了15000美元添置了電腦硬盤——有1000GB,相當於一百萬兆。

在斯坦福大學技術許可中心(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的幫助下,佩奇和布林走近了矽穀的Excite、Infoseek、Yahoo!和AltaVista。他們希望把係統授權出去,換點錢回來繼續搞研究,而不是放棄博士研究。“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跟人談,有Excite的CEO喬治·貝爾,有Infoseek的創始人史蒂文·基爾希,等等。我們試圖讓他們信服,我們的技術將會給他們帶來優勢,”佩奇說,“但是沒有人積極響應。形勢越來越嚴峻,一位大型搜索公司的CEO說,搜索對他來說不算什麼。他告訴我們:“我們的搜索抵得上下一代搜索引擎的85%。”這令我頗為震驚。”那家公司現在已經出局了。斯坦福出身的雅虎創始人戴維·費羅是他們的朋友,在交談中戴維告訴他們:“等到完全開發出來並能升級的時候,我們再來談。”據斯坦福技術許可中心透露,很多人對佩奇和布林現在的做法更有興趣,許可中心表示:“其他公司興趣更大。有些公司找到了許可中心,不止一家公司就這項技術進行了深入談判。有家公司甚至為Google開了大價錢,但是沒有一家公司是理想的人選,也沒有公司能領會開發者的思想。”

最後,如果他們想跟上網絡的發展,就需要添置電腦,不斷添置電腦。自己開公司似乎是唯一的途徑。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佩奇和布林仍沒有往這方麵考慮。他們對自己開公司有些畏縮。布林說:“我們對此懶得用心。待在斯坦福多舒服。作為一個那裏的研究生,你的薪水的確不高,但是你能跟很多有趣的人打發時光。”佩奇說:“我們想念完博士研究生,然後留校搞研究。”有天一早,他們堵在他們的導師帕諾阿爾托格拉尼特係統公司創始人戴維·切裏頓住處的門廊。他們在那裏給Sun公司的創始人、他們的校友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搞了一個快速演示,安迪隨即匆忙離開趕赴另一個約會去了。告別前他說:“與其我們討論所有細節,不如我這就簽張支票給你們,為什麼不呢?”這句話催生了Google公司,當然還有安迪簽給他們的10萬美元支票。

由於Google這家公司當時還不存在,布林和佩奇要想讓這10萬美元進賬就必須著手注冊公司。那張支票在佩奇的書桌抽屜裏待了兩個星期,形勢越來越嚴峻。最後,他們豁出去了,把法律文書湊攏一堆,從家人、朋友、斯坦福師生那裏籌集了更多的錢,他們熱情似火。外加上兩家最負盛名的矽穀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和KPCB的支持,佩奇和布林在注冊公司之前終於湊足了100萬美元。1998年9月7日,Google公司成立。佩奇任董事長,布林任CEO。克雷格·西爾弗斯坦告訴我們:“我們甚至沒有慶賀一下,我們正著手發布網站,Google還在用斯坦福的網址,直到有一天我們把名字改成了Google.com,僅僅是一個名字的改變而已。當時公司隻有三四十號人,有的銷售人員吵著要慶賀一下。我們就買了一些香檳,又在麥當勞買了點兒吃的。香檳加漢堡包,這就算慶祝。熱鬧完後大家又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