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迷戀派對的“酋長”,23歲從哈佛輟學,但當他的父親要他掌管《舊金山觀察家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時,他通過敘事性新聞和活動報道贏得了轟動效應。他經常濫用權力(這裏順便批判他歇斯底裏地煽動美西戰爭),但他的能力與創新讓他早在1930年就主宰了全球最大的出版帝國,其旗下有28家報社、環球電影公司、數家廣播電台和雜誌社。他整合了電影與出版物之間的跨媒體互動,把雜誌短篇作家帶進電影創作。他的霸王風範在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中被奧遜·威爾斯刻畫了出來,但是他的公司在21世紀仍後勁十足。
密爾頓·史內夫裏·赫爾希(Milton Snavely Hershey,1884~1946):糖果生產商。他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廠,專門在賓夕法尼亞州開發了一座城鎮為工廠服務。他證明了牛奶巧克力可以大批量生產。
威廉·R·休利特(William R.Hewlett,1913~2001)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1912~1996):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在矽穀的一間車庫裏開始了惠普公司的傳奇。他們創造了美國最具啟發意義的公司之一。
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1905~1963):飛行大王、億萬富翁、影業巨子、傳奇人物,是一位不斷創新的飛行器設計師。休斯使環球航空公司(TWA)成為業界佼佼者,打造了公司旗艦——著名的洛克希德星座機,成為時速300英裏航班的先驅。史密森尼博物院的R·E·G·戴維斯稱之為“絕對非凡”,休斯是航空界重量級飛行員,與林德伯格(Lindbergh)齊名;當年,42歲的他仍駕駛速度、航程、體積空前的飛機飛行。在影視界,他拍攝了《地獄天使》、《疤麵煞星》和《亡命之徒》等影片,在他輝煌的職業生涯中,作為電影人或許更有說頭。休斯晚年受精神病困擾。
韋恩·休伊曾加(Wayne Huizenga,1937~):垃圾卡車司機。使百事達娛樂公司(Blockbuster Entertainment)成為錄像帶出租連鎖巨頭。
肯·艾弗森(Ken Iverson,1925~2002):紐可公司(Nucor)總裁。他率先開發了“小鋼廠”,挽救了垂死的美國鋼鐵產業。紐可的流程創新顯示出小型電子化煉鋼廠比巨無霸鋼廠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
約翰·H·約翰遜(John H.Johnson,1918~):出版商。他出版的《Ebony》、《Jet》、《EM》雜誌把積極向上的黑人中產階級組織了起來。
羅伯特·伍德·約翰遜(Robert Wood Johnson,1845~1910):在19世紀80年代前,外科大夫挽救患者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害了他們,尤其在手術中,手術醫生身著濺滿血汙的普通服裝為患者開刀,用髒棉團為患者裹傷口。“手術室空氣中的微生物是感染的根源”,羅伯特·伍德·約翰遜是一位布魯克林的藥劑師,在聽了相關報告後接受了這個理論,開始相信殺菌能解決問題。強生公司(Johnson and Johnson)研發出抗菌服,一種密封的、無菌的套裝,並且完善了空氣感染理論。他把強生公司搬到了新澤西州原是一家牆紙廠的樓裏,發明了幹熱法為醫用棉花和紗布消毒,並於1891年創建了細菌實驗室。醫生和醫院隨即開始大量訂貨。詹姆斯·約翰遜在其兄長過世後接管了公司,促成了邦迪創可貼的發明。
亨利·凱澤(Henry Kaiser,1882~1967):美國海軍給亨利·凱澤18分鍾讓他陳述貨船建造方案,但很快就拒絕了他。後來遞交給羅斯福總統的一份介紹,使他幸運地得到了承造第一批50艘自由輪的訂單。凱澤設計出分段製造以及使用裝配生產線等新技術,使之在數周甚至數日之內就能完工一艘自由輪。“約翰·菲奇”號自由輪是在24小時內完成的。凱澤刺激了整個西方經濟。在與美國醫學會抗爭之後,他創立了全球最大的健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