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伴隨著一陣參差的歌聲,大周豐享元年的關內道大路上,遠遠走來了一隊騾車,最前麵一輛騾車的車轅上插著一支繡黑邊的杏黃色三角旗,偶而有大一點的風吹過,旗子展動的時候,可以依稀看到上麵寫著“伏威”兩個字。
這是長安城伏威鏢局的車隊,不過這一次押的不是鏢,而是護送一位辭官回鄉的官員,所以按規矩趟子手並不喊鏢,也不打大旗。
這位官員的箱籠不多,啟程前又遣散了家人,連老仆婢女都算上,也不過十幾個人,再加上伏威鏢局的鏢師和趟子手,一共也不過五輛大車,在官路上迤邐行來,並不引人注意。
陳瓊和幾個半大孩子一起坐在第二輛板車上,手裏拿了一支短笛,應合著孩子們的歌聲低聲吹奏。
她穿了一衣青布道袍,用一條青巾包住頭發,腳下踩了一雙黑色圓口布鞋,還打了綁腿,活脫一幅遊方道人的打扮,可惜臉上稚氣未脫,再加上身材單薄,讓人一看就知道還沒成年,當然這樣一來,倒也沒有人注意到她臉上沒有胡子。
陳瓊與這戶姓李的官宦人家沒什麼關係,和伏威鏢局更是互不久仰,能在板車上混個位置,完全是因為大周崇尚道教,李家的老夫人在前麵集市上打尖的時候偶然看到扮相很不錯的陳瓊覺得順眼,這才主動邀請的她。
要說起來,陳瓊對這個時代沒有絲毫減震設施的大車毫無興趣,還不如走路,不過想想能與人結伴同行,聊解旅途寂寞,也就很爽快地答應了。
關內道地近周朝都城長安,算是京畿重地,基礎設施也還過得去,起碼道路平整,因為人口相對稠密,沿途提供休息的地方也多,並不需要風餐露宿。隻不過這時代的人們沒有環保意識,也還沒有開發出煤炭資源,隨意砍伐植物引火。官道附近因為交通方便,更是重災區,沿途幾乎看不到多少樹木,這一路行來讓看慣了綠樹成萌的陳瓊覺得很是無聊。
剛才陳瓊陪老夫人說了一會話後,李老夫人疲倦起來開始打盹,陳瓊不願意窩在車廂裏,和這個時代的成人們又沒什麼共同語言,便幹脆混到了孩子堆裏,順手教他們唱起了這首歌。
這首歌的歌詞雖然字數不少,但是其中頗多重複,而且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幾個仆人家的半大孩子雖然沒讀過書,跟著陳瓊唱了幾遍也就記住了。反正沒什麼事可做,便趁著新鮮勁兒唱了起來,可惜隻會唱,並不懂得其中的意思。
陳瓊其實說不上有多喜歡這首歌,隻不過此時觸景生情而已。她不願意和一群精力旺盛的小孩子一樣反複吟唱,便取出自己包袱中的竹笛應著曲調吹奏起來,倒好像伴奏一般。
穿越前的陳瓊學的是工科,喜歡古典文學,唯獨沒有多少藝術細胞。看個畫展隻能分出寫實畫派和靈魂畫派,聽個輕音樂會能睡得香甜。
其實嚴格來說,她最早喜歡的是洞簫,尤其喜歡洞簫那深遠悠長的音調,隻不過上了中學之後,她偶然發現吹簫這個詞另有含義。正在青春期的少女可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當好放棄了瀟灑飄逸的洞蕭,改學竹笛。
竹笛這種樂器易學難精,練習的時候又比較擾民,就算在陳瓊的業餘愛好當中也隻能排到後麵幾位,並沒有下過多少功夫,最大的收獲也就是學會了打譜,能夠把聽過的旋律吹奏出來。不過陳瓊沒有發燒級的耳朵,複原歌曲最多也就是大致完整,體現不出來細微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