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誠心之問(3 / 3)

當年,王立峰的父親,聲淚俱下的,給王立峰留下了這樣最後一個遺願。

所以,王立峰從政,有著三方麵的因素:第一,他真的是放不下為國為民的夢想,他認為人生在世,俯仰之間,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貢獻社會,還能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呢?第二,為了那一絲可能會和明澤在一起的希望,他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第三,他想查出當年父親到底因何“貪汙受賄”而坐牢的。

因此,王立峰棄商從政,是帶著複仇、追愛和理想這樣一個複雜的心態而來的。當何曉雲那麼直接問他的時候,他真的不知該如何回答。

何曉雲好像也發現王立峰為難的情緒,趕緊岔開話題道:“你在桐鄉鎮當官當的那麼成功,有什麼成功的秘訣麼?”

王立峰回過神來,幾乎脫口而出道:“沒什麼秘訣,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都為老百姓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當然,王立峰畢竟年輕,而且他從商的經曆也告訴他,隻要足夠努力,就一定能把事情辦好。可是,他沒有想過,有時候你足夠努力,可能到頭來一無所獲,甚至落得個身敗名裂。遠的不說,他王立峰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他身體力行為國為民,到頭來還被冤枉入獄。

隻是,王立峰還不知道,他眼下所取得的成功,是因為他背後有著林炳昌的光環,還有一些連平江市甚至省裏都不敢想象的大人物在暗中幫著他。

“那你覺得現在桐鄉鎮還有哪些問題呢?”何曉雲對王立峰的回答很滿意,心想有這樣想法的幹部,幹不好倒是奇怪了。所以,她希望利用自己省電視台的平台,幫助王立峰解決一些眼下的問題,同時反應一些鄉鎮工作的難點給省裏,讓領導們也多關注關注基層工作的難處。

其實,王立峰平時想的最多的,也就是這個問題。

桐鄉鎮下轄三十四個行政村,總共有六萬五千四百多人口,農村耕地麵積為七萬七千八百多畝。目前,桐鄉鎮就像所有的鄉鎮麵臨的問題一樣,農村、農民和農業這“三農”問題,就像千百年來固有的頑疾,將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困在土地上。這些年來,隨著信息的發達,工業的發展,很多農村勞動力轉而跑到大城市打工。

這樣一來,農村便開始空心化,有人將現在的農村形象的稱之為“613899部隊”,這個“61”說的是兒童節,“38”說的是婦女節,而“99”是指年齡大的老人。“613899部隊”就是指“兒童、婦女和老人”留守農村,這在“三農”問題上,叫農村空心化。

農村的空心化,讓本來就不太積極種田的人們,更加不想種田。而散落的村莊,又占據著大片的土地沒法種田,生活環境也不好,農村汙染狀況十分嚴重。大量壯年勞力的外出務工,也讓農村安全狀況也存在嚴重隱患。

王立峰來到桐鄉鎮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桐鄉鎮的出路。王立峰認為,如果將每個村莊集中起來,統一蓋上樓房,水電統一供應,生活質量可以提高很多,安全也有保障。

而統一片區蓋房之後,大量散亂分布的村莊整合在一起,可以多騰出大約百分之十的土地資源,再將原來細碎化的土地按片區整理,又可以多整理出大約百分之五的土地資源,然後讓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交給某些公司化的服務組織耕種收,再建立起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讓那些將土地托管給服務組織的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等業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基本可以解決“三農”問題。

經過反複思考,一個新農村建設項目的雛形,在王立峰的腦海中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