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名黃衣使者也知道嶽飛此時的心情,更不想開罪嶽飛這樣赫赫有名的人物,見李若虛圓場,隨即進入大營。嶽飛先安撫好眾將後,單獨約見李若虛,道:“李司農沒有將在下的條陳和奏捷送達皇上嗎?”
李若虛道:“在下親赴行在,怎能不遞交皇上,皇上召見,在下謂皇上曰:順昌、郾城凱捷,嶽帥兵鋒直指汴京,敵人不日授首矣!中興大業堪成,而所憂者,他將不相為援也!陛下也曾親書禦劄帶給嶽帥。唉!何故班師?天心聖意非若虛所能揣度。”
嶽飛對李若虛之言不疑有他,隨即從李若虛手中接過皇上的禦劄,禦劄上寫道:“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師,機會誠為可惜’。卿忠義許國,言詞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駐近便得地利處,報楊沂中、劉錡同共相度。如機會可乘,約期並進。如且休止,以觀敵釁,亦須聲援相及。楊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起發,卿可照知,遣此親劄,諒宜體悉。”
原來,順昌大捷後,高宗趙構有意讓嶽飛班師,是司農少卿李若虛不顧矯詔之罪,支持嶽飛繼續進兵,李若虛一邊報捷,一邊親赴行在,將嶽飛的禦劄遞給高宗,嶽飛在禦劄上說:“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看了嶽飛的禦劄,高宗大悅,在李若虛回歸前親書禦劄,讓李若虛帶給嶽飛,這就是嶽飛剛剛看到的那份禦劄。可是,李若虛前腳剛到郾城,後腳黃衣使者就到達郾城,命李若虛帶路,詔令嶽飛班師。
有了第一次矯詔,李若虛還想將金牌按下,待嶽飛攻破汴京後,再令嶽飛班師。可是,事情發展往往不像李若虛想象那樣簡單,剛剛按下第一道金牌,不消三日,聖上連發十二道金牌催令嶽飛班師,莫要說是李若虛,任誰也不敢耽擱,還算李若虛有文臣的傲骨和氣節,愣是頂住三天,換作一幹旁人,早就讓金牌當日送達。為此,嶽飛冤獄後,李若虛也因矯詔被羅汝輯彈劾,成為嶽飛的同黨,罷免官職,客死他鄉。
嶽飛見十二道金牌一道比一道急切,一道比一道措辭嚴厲,萬般無奈之下,隻得令三軍停止前行,並親書一道禦劄送於高宗,想挽回時局。曰:“臣契勘金賊近累敗衄,其虜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惟是賊眾尚徘徊於京城南壁一帶,近卻發八千人過河北。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機,乃金賊必亡之日,若不乘勢殄滅,恐貽後患。伏望速降指揮,令諸路之兵火急並進,庶幾早見成功。”
禦劄送出後,杳如黃鶴。十二名黃衣使者催促嶽飛班師,嶽飛不得不下令班師,消息一出,百姓紛紛湧向軍營,哭訴道:“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嶽飛走出營門,含淚取出詔書對眾人道:“金牌在此,吾不得擅留!”營門外哭聲一片,聲震原野。
鑒於當地百姓的安危,使者同意嶽飛留軍五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大軍交由張憲班師回鄂州,按詔令,嶽飛隻身前往行在。臨行前,嶽飛將三子嶽霆帶在身邊,與馬前張保,馬後王橫經五郎關過江,並將嶽霆留在五郎關。
嶽家軍尚在班師途中,嶽飛尚未過江,得知金兀術卷土重來,被嶽家軍攻占的鄭州、懷洲、孟州、河南府等,又回到金人手裏。嶽飛隻能仰天長歎道:“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