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回:上)李侍郎怒罵身先死 崔郎中回報救康王(2 / 3)

王時雍是張邦昌的鐵杆死黨,一看秦檜在皇上麵前奏了王時雍一本,趕緊跪倒叩頭,並向前爬了幾步,來到欽宗麵前,道:“吾主萬歲!秦學士說的不無道理……”

就這一句話,王時雍好懸沒暈死過去,他怎麼也沒想到,張邦昌此時此刻竟然站在秦檜一邊,渾身一軟,癱倒在地,迷迷糊糊中,他聽張邦昌說道:“但臣以為,秦學士所言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敢問皇上一句:我大宋的禁軍都在哪裏?老臣告訴皇上:樞密院在冊的禁軍隻有四十萬,十五萬禁軍在鹹陽童貫手中,自二郎關告急,皇上命童貫火速馳援京城,二十餘日過去了,童貫的人馬音訊皆無。還有十萬禁軍在韓世忠手中,憑據二郎關天險,依然不是金兀術的對手;還有五萬人馬駐守梁山之畔,在總兵劉光世手中,多年來被賊人纏住不放;另有五萬人馬居於太湖之濱,扼守金陵,能到早就該到了;剩餘人馬駐守汴京,老臣不知道還有那路援兵能夠解汴京之圍?”

欽宗聽了張邦昌所言,心中涼了半截,氣憤地問道:“張邦昌,難道你署理樞密院這麼久,大宋隻有四十萬禁軍嗎?”張邦昌再次叩頭道:“皇上,恕微臣不恭,太上皇之前,我大宋有八十萬禁軍,自消滅梁山、太湖賊寇以來,高俅署理樞密院,從表麵上看禁軍數量大增,而實際上禁軍數量銳減,瞞報謊報禁軍人數,向朝廷要糧餉,實際是中飽私囊,等老臣接手樞密院,禁軍人數不到四十萬,為京城萬千生靈計,臣不得不讓禁軍駐守鹹陽、山東和兩湖兩江地區。臣主張和議,乃不得已而為之,請皇上明察!”

秦檜、張浚等人不得不佩服張邦昌的老謀深算,現在就算欽宗對和議深惡痛絕,可是,這一切後果都自己父皇趙佶造成的,他又能說什麼呢?他隻好對張邦昌道:“張愛卿、秦愛卿請起!其實,王時雍也是為了朕的安危著想,朕不是問你們有沒有破敵之策,朕是問你們金人的條件可不可行?”

當下的臣子從欽宗的話中已經明了,他並不是反對和議,而是他要找一個適當的台階,如果這個台階下得光溜,誰就是忠臣。

欽宗回身來到金鑾寶座之上,手扶龍椅,張目向四下裏看去,滿朝文武都沒有一個說話,欽宗忽然站起身道:“張浚,你是主戰?還是主和?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張浚一聽皇上點自己的名,趕緊出班跪倒,道:“皇上,臣讚成張太宰的和議!”

“哦!朕想聽聽你的說法!”欽宗問道。

“臣以為,京中五萬禁軍不足以抵抗金兵幾十萬大軍,就在此時,臣已經收到三份奏報,東、西、北三門告急,金兵在‘神威霹靂子’的攻勢下,多次險些攻破城池,張太宰、王大人確實從皇上和太上皇的龍體考慮,為大宋社稷長遠計,退而求其次,實屬高明之舉,臣沒有異議。”張浚說完,將三份奏報呈給到欽宗手上。

其實,張浚也是個老奸巨猾的家夥,他從欽宗態度上已經看出和議的決心,更對張邦昌所言非常忌憚,因為,四十萬禁軍,除了五萬禁軍留在京城外,其他三十五萬都在外地,一旦汴梁破敗,自己這個京畿留守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丟失京城的千古罵名。與其失守,不如讚成和議,更何況,他所說的是“臣讚成張太宰的和議”,這就意味著,和議並非是我的本意,這個決定完全是張邦昌的主張,我隻不過隨聲附和而已,自己不承擔任何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