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回:上)獻良策嶽飛嶄露頭角 納忠言宗澤誓破金兵(2 / 2)

呂好問昂首挺胸道:“相公對天下人說,忍辱負重,屈節金人,躡位登基,實出無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應徐圖後舉。相公請三思,過去大臣勸諫,人心所向都是懾於金人的暴虐。現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風依舊。如今康王是皇室後裔,領兵居外,眾所歸心,為什麼相公不自黜帝位擁戴康王?為今之計,應冊立韋賢妃為元佑皇後,請康王正位,庶獲保全。”監察禦史馬伸也出班行禮,主張奉迎康王。

張邦昌的死黨王時雍卻不以為然道:“而今已是騎虎難下,陛下應深思熟慮,方作定擇,以免來日後悔莫及矣!”徐秉哲也讚同王時雍的說法,可是,張邦昌沒有答複,當即宣布退朝。第二日早朝,張邦昌下“詔”,冊封遠在金營的趙構之母韋賢妃為皇太後,一邊對金使唯唯諾諾,怕金人要了自己的老命;一邊害怕康王趙構起兵,滅了自己的九族,整日裏提心吊膽,受著兩頭不討好的夾板氣。

花分兩朵,各表一枝。嶽飛領湯懷王貴張顯三人在劉浩前軍帳下,除了出去偵察敵情,就是與士卒一同訓練,尤其是嶽飛負責的踏白軍,在嶽飛的調教下,軍容嚴整,紀律嚴明,訓練中進退有素,士氣高昂。前軍統製劉浩欣喜非常,時時看望和告誡嶽飛道:“即使是功勞蓋世的上將軍,莫不與士卒打成一片,能一呼百應者,充其量為百夫長,能號令三軍者必備曠世奇才,望嶽少俠竭盡所能,匡扶社稷。”

一晃眼,嶽飛從軍月餘,招募的兵勇以及大元帥府原有人馬,已達八萬之眾。這一日,康王趙構坐在中軍大帳對眾人言道:“各位愛卿,本王自奉詔建兵馬大元帥府至今,已有些時日,各位愛卿披肝瀝膽,公而忘家,戮力同心。現如今,本王的兵馬大元帥府兵精糧足,可否與金人一戰,還望各位愛卿早圖良策!”

宗老元帥身披鎧甲,躬施一禮道:“千歲,兵馬大元帥府雖有精兵八萬,但言與金人一戰,為時尚早,其一,敵強我弱,金兵尤以鐵騎為主,我軍勝算不大;其二,我軍糧草皆由江南供給,路途遙遠,難以為繼。臣以為,為今之計,先打通大名府,奠定我軍後方,進可攻,退可守,然後,出重兵拿下汴梁城,亦可以康王之名佐理朝政,大宋人心可定矣!”

到此,趙構、黃潛善、陳亨伯方知宗澤之策略,尤其是趙構大喜過望,道:“宗老愛卿,依你之計若何?”宗澤言道:“康王千歲,大元帥府建立日久,若無動作,必冷了人心,以微臣之計,立即差人前往曹州,告訴韓世忠出兵,佯攻京城;千歲可派一支人馬攻破李固渡,直抵大名府。然後,千歲可派得力人手固守大名,招募軍足,聚草屯糧,大部人馬回撤,準備攻打京城。”

趙構聽了,哈哈大笑道:“宗老愛卿,此乃匡扶社稷之妙策也!”陳亨伯看到趙構褒獎宗澤,出了自己的風頭,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冷笑道:“康王千歲,雕蟲小技,何足掛齒?不勞千歲動憂,想那京城,金人已經退卻,不足為慮也!臣派出兩支人馬,一路攻打大名府,一路攻打京城,雙管齊下,事半功倍,何苦這樣來回折騰呢?”

“陳元帥,這……這當真能事半功倍嗎?”趙構驚訝地問道。還沒等陳亨伯答話,宗澤驚恐地喊道:“萬萬不可!康王千歲,此舉無異於飛蛾撲火!”“宗澤,有何不可?你是不是讓金兀術嚇破膽了!”陳亨伯恥笑道。

“陳亨伯,你不要以為自己帶幾天兵,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大元帥府的兵馬還不到金國西路軍的一半,前有金兀術撤退的軍隊,後有沾罕留守京城的援軍,西邊有得罕(完顏宗輔)掠奪的人馬,四周環敵,我軍怎可分兵,且不知金兀術的人馬是真退,還是假退,是退出大宋,還是伏於大宋,目前還不得而知,若是中了哈密嗤的詭計,悔之晚矣!”宗澤曆陳利弊道。

“千歲!宗老元帥說的有理,臣以為,還是派出部分人馬,集中精力攻打大名,用韓世忠的人馬鉗製京城,方為上策,否則,金國一旦回軍,大元帥府危矣!”老謀深算的黃潛善對趙構言道。趙構聽了二人的話,心裏在盤算,事半功倍,當然是求之不得,但宗老元帥老臣謀國的忠言不可不聽,他知道,陳亨伯的主張,完全是為了搶風頭,以前他沾著皇親,也曾帶過幾天兵,要說打戰,恐怕一次都沒經曆過,故而,深思熟慮道:“本王決心已定,派遣元帥陳亨伯執掌中軍,前軍統領劉浩為先鋒,汪伯顏、黃潛善為右、後策應,摔五萬人馬全力攻打大名,本王與宗老元帥坐鎮大元帥府,祝各位將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眾將遵命,各自回帳準備去了。五顯大夫陳亨伯得意洋洋,雖然自己雙管齊下的策略沒有得到康王的準允,但趙構讓他擔當此次攻打大名的主帥,心裏別提多高興,騎著馬,走在回帳的路上,身體左右搖晃,七個不服,八個不忿,一百二十個不含糊,好像天底下隻有他會帶兵打戰,自己簡直就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韓信、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