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空大師聞言心中也悲切道:"恩公一身所學,在老納看來江湖中幾乎無人能敵,不知道何人能將他傷至如此?"歐陽世傑道"這也是困惑晚輩心中多年之事,不日晚輩定赴西域,查探當年此事的線索,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此時隻見歐陽世傑打開那檀木盒子。智空大師見狀道:"賢侄可在此細觀,恩公如此重托此物於本寺保管,想來必然幹係重大,老納等人也不便在此。"歐陽世傑急忙道:"大師,這恐怕不妥,此乃貴寺重地,豈可容我這外人獨留於此?""賢侄不必拘來,老納若信不過賢侄人品,難道還信不過恩公的眼光麼?"說完便合十一禮,念了聲佛號,與那無心老僧關上大門出閣而去。
歐陽世傑目光轉向那檀木盒子,隻見盒中且放著兩冊書籍,一卷畫軸。歐陽世傑拿起一本觀之,卻是一本笛譜,記錄抄寫的皆是失傳已久的一些珍貴笛曲古譜,心中暗喜不已。
再看另外一本冊子紙張泛黃,看來年代久遠,書卻是由冰蠶絲為線裝訂。冊子封麵寫著"求敗劍法"四字古篆。心中頓時好奇不已,當即翻開觀閱,頓時蹚目結舌,大感疑惑。
隻見那古冊中且無招式注解修習之法,更無內功筋絡修練之文。整冊每頁皆是畫的一身著花衣的童子手執一樹枝,左右揮舞,上下攀指。猶如平常百姓家中孩童的連環畫冊一般!讓歐陽世傑大惑不解。
誰知翻到最後一頁,卻是一篇蠅頭小篆寫道:吾一生嗜劍如命,卻因愚頓,無師願教。吾不服於命,遂找人比劍。吾二十歲前一百三十七戰,全敗!至吾三十五歲前,十五年中三百四十三戰,勝七十三戰。又至吾五十歲前,十五年中,六百六十一戰,勝負參半。至吾六十歲,十年間二百零八戰,負十三戰。至吾七十歲,十年間,五十四戰,隻負一戰!至吾八十歲,十年間隻得三戰,皆無一負,吾八十歲後,,天下已無人可戰!吾心中孤寂莫名,遍行天下名山大川,十年暢遊,於泰山之巔一日頓悟,創劍法一套,名曰求敗!留於世間!後人若有緣習之,需遍訪劍法名家比試,且要一直用心悟劍之形、劍之意、劍之魂、至劍之道!若有朝一日已悟得劍之道後仍得一敗跡,泰山之巔上焚香三柱吿知於吾,以慰吾心中孤寂!切記!切記!~~~~大越二十五年九月。
一篇讀完後,歐陽世傑心中激蕩莫名,心道:"這位前輩好生豪氣!不知道是那位前輩大俠,留下傳承卻又不留下姓名?"再觀落款年號,已是距今近三百多年了。就是想打聽探問恐怕也已是物似人非了。
再拿起盒中的那卷畫軸,輔在桌上徐徐打開:隻見畫中有一男一女,神似親密,眉目傳情,畫中男子正伏案揮筆書寫,書寫的宣紙之上左角處赫然擺放著一支碧綠色的笛子,且暫當鎮紙之用。
畫中書案右方那女子略施粉黛,麵容嬌好,美若天仙且又帶著一絲雍容華貴之意!畫中女子似乎正微笑著一旁幫忙研墨!怎麼看,此畫都帶著一絲郎情妾意之感!
歐阻世傑已然看出,畫中男子正是師父,沒想到師父年輕時也昰一俊朗青年,不知畫中的女子是誰?隻見右下角還有題拓,卻是一首詩!:踏歌而行縱快意,吟風輕唱瀟灑心;紅袖添香揮筆醉,不負佳人謂我情。落款是歐陽勁風醉題於大楚三十七年三月。看見師父的遺容題詩,歐陽世傑心中衰思又起,更是對那畫中的女子生出好奇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