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位而行。
求仁而得仁十分難能可貴。
王道與霸道。
為己與為人。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求進步當毋欲速成。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詞彙——
克:好勝。
伐:自誇。
成長與感悟——
邦有道不能有為,無道不能獨善,皆可恥。
克、伐、怨、欲,人之本性,不行則為難,行之易傷人。
不可行,不可不行,貴在得其正。得其正即為仁。
鏈接——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
人物——
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孔子為魯國大夫時,原憲曾為孔子家宰。
14.2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詞彙——
居:所安之處。
成長與感悟——
居天下之廣,隨遇而安,並不貪戀。貪戀,則不正。
士人誌存高遠,不會斤斤計較生活瑣事。
鏈接——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詞彙——
危:直,正直。
孫:通“遜”,謙虛,謹慎。
成長與感悟——
用則天下平,不用則安其身。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是時中之道。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成長與感悟——
德=德+言,言≠德;仁=仁+勇,勇≠仁。
有德者有正言,不在於說的多;有仁者敢於做,知道該做什麼。
鏈接——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孔子家語·五儀解》)
一名真正的士人,誌有定向而不遷,計有所守則不變。他們雖不能盡道術之本,但能率先垂範,模範地遵循。雖不能盡百善之美,但身體力行,執守如一。知不務多,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言不務多,有理有據;行不務多,有目標、有方向,走正道。明達智慧,言之有道,行之有徑。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禮記·仲尼燕居》)
仁、義、禮是勇的定海神針,符合仁、義、禮的勇是真勇。反之,為亂為盜為逆,慎之。
14.5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成長與感悟——
王道,以德服人,親身示範而有天下。
霸道,以力假人,不得其死然。
人物——
羿:後羿,夏朝有窮氏的國君。傳說他善於射箭,曾奪得夏朝太康的王位,後被其臣寒浞所殺。
奡:傳說中寒浞的兒子,據說他有力,善於水戰,能夠陸地行舟,後來為夏王少康所殺。
禹:夏朝的開國之君,曾經治理大洪水。
稷:周朝的祖先,又被人尊為穀神,曾教民種植莊稼。
鏈接——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禮記·中庸》)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成長與感悟——
道心唯微,君子亦有不仁。
人心唯危,小人未有仁者。
14.7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成長與感悟——
愛之深,所以知勞,勞而無怨。
忠之切,所以知誨,誨而無悔。
14.8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
詞彙——
命:外交辭令。
行人:掌管朝覲聘問事務的官員,近於現在的外交官。
東裏:地名,子產所居之鄉裏。
成長與感悟——
草創、討論、修飾、潤色,見為命慎之又慎。如此,方有政行令通。
人物——
裨諶、世叔、子羽、子產:鄭國的大夫。
14.9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詞彙——
伯氏駢邑:伯氏的采邑。
沒齒:死去。
成長與感悟——
惠人是為政的追求。
采邑被剝奪且無怨,源於深服其心。
人物——
子西:據說春秋時期有三個子西,一者是鄭國子產的宗親,曾與子產共同聽政,因為殺害同僚子孔,且把人家的家產給瓜分了,導致聲名狼藉。其他二人均為楚人,一個曾在魯僖公、文公時期作亂被殺;另外一個是公子申,即令尹子西,他與孔子為同時代人。據說,令尹子西也算得上賢大夫,但是曾阻止昭王任用孔子,後來又不慎導致了白公之亂,鑄成大錯。我們以為這裏的子西,應該指的是楚國的令尹子西。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成長與感悟——
此乃人之常情。
處於貧困之中而沒有怨言更難能可貴。
14.11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詞彙——
趙、魏:晉國卿大夫之家。
老:家臣。
優:寬綽,有餘力。
滕、薛:滕國、薛國。
成長與感悟——
上章言人之常情,本章言知人之個性。
知人,才可以做到善任。
人物——
孟公綽:魯國人。
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成長與感悟——
無論知、不欲、勇,還是藝,都不是完全成人的標準,都不能離開禮樂。所謂“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今之成人標準在於處理好利與義的關係,做到危難之際能夠承擔責任,長久處於困境時還能不忘平日的諾言。
鏈接——
成人: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所謂自曲直,就是自己心中有標準,自己能夠主動地校正、調整、歸位,能做到如此才是成人。
今日社會國家的重要問題,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敗壞社會國家者,皆不成人者之所為也。苟欲一反其所為,而建設新社會新國家焉,則必須先使人人知所以為人,而講明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柳詒徵:《論中國近世之病源》)
14.13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成長與感悟——
當言則言,貴在合時。當笑則笑,貴在有樂。當取則取,貴在合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