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航空兵之於海戰的作用,以及相應的反製措施,是基於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的經驗教訓,作為職業軍人出身的栗雲龍白強等人,絕對是深深明白,正是拜此種思想所賜,中國海軍分艦隊才沒有遭受太重大的損失。
“海參崴”號上先後被這種小型的航空炸彈撂中八九顆,雖然都起火冒煙兒,炸裂了船體的局部甲板,整體上還沒有那麼危險,最起碼,沒有象日軍艦船“之間”號等遭受魚雷的攻擊那樣可怕。
損管人員趕緊撲救火災,手裏拖著塑料管子,拚命地往火堆上壓。
爆炸期間,有十幾名士兵被彈片擊傷,三名英勇犧牲。
戰鬥有了一個緩衝,日本戰機的編隊衝過了艦隊,還在折返的途中,中國艦隊官兵,上下一心,奮勇努力,很快就將三堆大火撲滅了。
盡管遭受創傷,中國“海參崴”號軍艦上的官兵卻沒有沮喪,而是興高采烈!
六架日機第一次滑過這艘軍艦的上空,除了轟炸就是機槍掃射,因為是水平式樣的轟炸機型,速度要慢得多,攻擊的時間也漫長得多,如果采用德國在二戰期間和前夕的俯衝式轟炸機的話,自保能力就要強悍多了。生存的機率也大得多。短暫的俯衝攻擊,迅速地提升空位,給予敵人的打擊時間極其有限。
白強冒著戰火在觀察敵機,當日本戰機第一輪轟炸的時候,一看姿勢,他就譏諷道:“不過如此。”“打,給我狠狠打!”
果然,他的預想變成了現實。
中國海軍官兵的空防組,實力絕對不弱,僅僅是大口徑的高射機槍在這艘七千噸的戰艦上,就布置了十八組,兩聯座,三十六挺,從艦橋上望去,昂首挺胸的高射機槍,一管管威風凜凜,進入戰鬥以後,瘋狂地搖擺著,吞吐著火焰,因為當時的技術能力還有限,中國新軍采用的還是馬克沁水冷式樣,巨大的槍套兒給人的感覺是大炮。
不僅有高射機槍,還有專門的高射炮。自中國軍隊接受了海參崴的俄羅斯軍艦以後,就開始了大規模地修複和改裝,當然,這期間,俄羅斯技術人員在中國新軍軍官的思想指導下,做了很大的貢獻。到後來,奉天兵工的高射機槍和大炮批量生產,迅速應用於海軍艦隊,以防空為重點的戰鬥模式,成為中國新軍的主流思想,所以,當時的海軍艦船的火力安排,對水麵目標和空中目標的,確定在:1比1。
在幾個方向的主炮上保持火力外,很多地方都安置了高射武器。正是因為這中布置,中國新軍才在多次戰役裏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例如陸軍在朝鮮半島上對日軍的完美壓製,就是依靠自己的空軍攻擊敵人,依靠自己完善的防空能力,壓製了日軍的飛機。
今天,海軍的這一思想和裝備方式,也大放異彩。
三十六挺高射機槍,三十二門高射大炮,組成了密密麻麻的對空火力網,在第一輪的戰鬥中,當日本戰機強悍地撲來的時候,中國軍艦上則以更加強悍的火力應對。
六架日本戰機,四架轟炸機,兩架格鬥機,壓低了空位,水平攻擊,立刻就撞到了軍艦上的火力罩上。
後來,中國海軍官兵形象地說,防空火力網,是中國海軍獨特的絕門工夫:金鍾罩。
一招鮮,吃遍天。
砰砰砰砰。咚咚咚咚。瓢潑大雨般的子彈和炮彈,追逐著,攔截著,將軍艦的上空完全切割成了碎片。
當日本戰機從“海參崴”號上空飛過以後,六架戰機,沒有一架是囫圇的!
曆史,幾乎提前演繹了太平洋戰爭海空大戰後期的景象。日本的戰機雖然瘋狂,可是,對手的火力更強。
中國海軍艦隊的上空,乍看起來,是敲打中國新軍的命脈所在,死穴要害,薄弱區域,而實際上,那裏才是日軍的死亡旅途。
要沒有這樣的裝備,白強也不至於誇張到不帶一艘航空母艦就橫衝直撞一路長驅基隆港口了。
在飛機已經開始量產的年代,海軍的作用和戰鬥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變化,。毫無疑問,中國新軍以其穿越者的閱曆和智慧,在這一輪的軍備競賽中,取得了絕對的優勢。
嗚,一架日本轟炸機開始哭泣,接著,又一架,又一架!
最早的一架,是在還未進入軍艦的上空二百米的範圍,就被迎頭痛擊的槍林彈雨給掃著了,高射機槍的子彈流,瘋狂地切過那架轟炸機的座艙的前麵,將玻璃打得粉碎,也將下麵的木製部件打得碎片亂飛,飛行員當即就被打成了西紅柿醬,好象中電了似的,雙手抓在操縱杆上沒有丟,人就張口結舌,開始了劇烈地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