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軍所向無敵。”

“中國新軍是天下聞名的坦克軍團。”

“中國新軍在五年前於京津地區橫掃八國聯軍,保護了清帝國的安危。”

“中國新軍已經擊敗了俄羅斯沙皇軍隊,恢複了滿洲地區,還在朝鮮半島擊敗了日本軍隊主力!攻入日本,迫使日軍投降!”

“中國新軍的精銳海空陸軍,又來解放光複台灣了!”

“中國新軍是仁義之師,秋毫無犯,軍紀嚴明。為了國家的穩定,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戰,是台灣百姓的好朋友,親人,甚至比親人還親呐。”

這樣的消息一經點出,就沸騰了,在奔走相告的居民們的自發宣傳裏,迅速地傳遍了台灣的北部沿海地帶。

中國軍隊特殊的政工幹部,成為這一時期最特殊最給力的資源。能量源,他們深入街頭巷尾,民戶郊區,以戰馬的騎乘,加快了宣傳的速度,以溫文爾雅的官話,紳士風度,殷勤的勞動,讓所有的台灣人都耳目一新。他們競相訴說,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好隊伍,。

“真是天朝大軍。仁義之師。”

“我們大清國的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軍隊,是咱百姓的兵哥哥。”

基隆港口內外,成為一個沸騰的,喧囂的世界,越來越多的百姓們湧來,朝聖般地瞻仰了中國新軍的軍威軍容,他們那一身土黃色迷彩的冬季軍裝,絕對異常於任何清國軍隊,日本軍隊,和這港口裏停泊過的其他國家軍隊,而中國新軍官兵胸膛前懸掛的短小精悍的烏黑色槍支,成為他們最驚奇喜歡的東西。

“這是咱中國兵的法寶啊,老遠遠一扣槍,嘩嘩嘩,對麵的小日本兒就死了一大片兒!”

“真的?你見過?”

“我沒見過,但是,我聽說過。”

“牛叉。”

“既然是咱清國人,怎麼又叫中國新軍?”

“剛才那位兵大爺說了,他們是咱清國人不假,可是,又有所不同,他們的名字是中國新軍,中國新軍,聽懂得了沒有?你看,他們的軍衣,大槍,還有前麵已經拉走過的大炮,哪一樣不是新的?你見過嗎?咱大清國哪會兒有過?劉永福將軍的黑旗兵,手裏摟的都是那種笨笨的長管子!”

“你聽說過飛機坦克沒有?”

“怎麼沒有?日本的飛機不是滿天飛?”

“哧,早就叫咱中國新軍的兵給打光了,現在,滿天飛過的都是咱中國新軍的飛機啊。那不,嗨,我日,又一隻!坦克沒見過?我也沒有見過,鐵疙瘩,打不死,戳不透,狠著呢!”

中國新軍重視宣傳發動工作,使當地的居民和軍隊有了一個良好的互動。軍民共建,相互幫助。尤其是基隆的民眾,潮水一樣湧上海灘碼頭,幫助中國新軍卸下物資,還有更多的人主動要求參加戰鬥:“軍爺,要我不?我能打!要不,我領著你們,我知道哪裏路熟,近,好走,咱們攆上小日本,將他們統統打成稀泥巴!”

收複基隆僅僅三天時間,就有城市和附近數十裏甚至上百裏的沿海地帶居民趕赴港口迎接中國新軍,攜帶了大量的糧食物資等,還積極踴躍地提供了數百名向導,當下,還有兩千多人吵著鬧著要當兵。

這期間,中國新軍向台北地區的全麵進軍中,附近戰地聞風而動的台灣百姓,幾天之內,不下三十萬,蔓延到桃園,新竹等淡水河流域的地區,他們揭竿而起,紛紛響應,攻殺當地的日本殖民主義機構和官員,驅逐當地的日本移民武裝。搶奪物資,修築道路,為中國新軍傳遞消息情報,發揮了重大作用。

台北城,清朝統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城牆和城門還在,不過已經麵目全非了,日本敗兵逃進了這裏,利用此前就準備好的工事,構築了城北五裏外的第一道防禦線。日軍拚命抵抗。

中國追兵數量不多,一見敵人頑抗,稍稍接觸就返回了,去堵截路上到處雞鴨鵝亂叫的日本潰卒。

登陸第四天,中國新軍集結了一萬基本軍隊,兩千餘日本新軍,約六個團的編製,向盤踞在台北地區的日本軍隊,發動了總攻擊。

經過兩天準備,中國軍隊一麵休整,迅速恢複了體力,拋棄了海上十數天長途跋涉旅行的辛勞,精神抖擻,鬥誌昂揚,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同時,對整個台北地區的地形地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台灣的民眾,煥發出了極大的熱情,三萬民工自發地為大軍擔任後勤服務工作,抬著擔架,糧食,鍋碗瓢盆等,誓為新軍官兵的後盾。與此同時,四千名參軍的熱血青年,被編製為兩個補充團,抽調中國新軍的基幹軍官和老兵,另起爐灶,搭建起架子,將繳獲的日軍武器配發給他們,加快整訓。在短短的兩天時間,甚至是一天時間裏,使他們學會了開槍,刺殺,口令等最基本的項目技能,然後,就組成了收容隊,參加了戰鬥。不過,在戰鬥後期,事實上,還有超過三千名民工和其他一些壯丁,加入了戰鬥,使中國新軍的勢力,遠遠大於表麵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