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六年的十二月七日,中國新軍總部向陸軍各部隊下達了攻擊令。“英勇的中國新軍官兵,勇士們,精英們,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渴望世界文明和正義公理,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幹涉主義的自由戰士們,現在,是我們拿出我們的力量,勇氣,熱血,智慧,徹底地消滅一切無恥強盜侵略者的時候了!中華民族,絕對不會去主動欺侮其他民族,國家,但是,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勢力,來淩辱和威脅我們的安全,利益,我們要撕開所有帝國主義者的鬼畫皮,用戰火來迎接新的世紀吧!”

“茲以中國新軍總司令部的名義,以中華民族的名義,特向所有新軍所屬海,陸,空三軍部隊,以及其他任何編組在冊和附屬的戰鬥,後勤部隊,下達作戰命令,自即日起,一九零六年的十二月七日上午,北京時間九點正,發起全麵的進攻,向南,向京津地區,向所有敢於阻撓中國進步和統一的一切反動派勢力,無論其中外國籍,對抗的方式,新軍各部隊都得有攻擊,消滅,拘押,接受投降,以及相應的刑事懲罰之權。。。。。。”

一聲令下,舉國歡騰,無論是滿洲地區的新軍官兵還是近千萬群眾,也包括滿清統治區域的絕大部分中國人,都熱烈地歡呼著這一決定。

列強各國,凡是幹涉和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大小國家,無不震驚恐懼。

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後來,人們習慣上將這一次戰爭,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非主流的西方國家政治圈子,悄悄地稱之為第二次黃禍大流行,但在嚴謹的曆史學家們的正規學術標題裏,則稱為民族大戰爭,很清楚地標明了這一事件的根本屬性。十年後的西方曆史學會一九一六年的年鑒上,開宗明義地表示了對中國新軍的欽佩,認為,他們的勇敢精神,終結了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全球野蠻行徑,是為真正公平正義世界秩序締造之始。

在戰略上,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聯盟是進攻和主導的,而在戰術上,實際的過程中,中國新軍無疑是掌控者。在雙方都自信滿滿的戰爭裏,戰爭的過程以罕見的速度進行和結束,驗證了熱兵器時代的中期,已經到來。

西方多國幹涉部隊的海軍艦隊遭到了痛殲,五國世界一流的海軍大國都被幹淨利落地擊敗,頓時讓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感到震驚,恐懼,因為接不到駐守遼渤海域艦隊的消息,有的國家政府或者軍方,強打精神對外宣布,自己的艦隊因為天氣原因,暫時失蹤。有的明明知道了真實結局的國家,也不敢相信和承認。

十二月七日,當大戰爭開始以後,龜縮在中國北方的多國部隊陸軍,已經達到了九十八萬三千人,實現了完全的聯軍整編,由英國將軍查爾頓上將為首的東線兵團,十二個師,二十六萬人,八百輛坦克,七百架戰機,三百八十餘門大口徑火炮,盤踞在遵化,興隆諸地之東,天津之北,為對抗的第一線軍隊,最為精銳。

在天津市區以及周圍附近,以法國陸軍上將霞飛為最高指揮官,率領十個師又兩個獨立縱隊,兵力二十一萬人,擁有戰機四百三十架,坦克五百七十輛,野戰火炮等二百餘門,不僅防衛天津市,還要接洽海上運輸來的物資,並且為北線查爾頓集團的預備役。

在北京之北,承德,隆化,白塔等城鎮,以及長城各口,聯軍以德國元帥興登堡為首,率領十九個步兵騎兵師,四個坦克旅,五個炮兵旅,十個航空師,總兵力達到了四十三萬人,是多國部隊最大的一個集團,彙集了七個國家的侵略軍,而他們的預備隊,是奧匈元帥弗立克,擁有五個二流的師,八十輛坦克,一百餘架戰機。

此時的列強在華侵略軍的總兵力,在裝備上,擁有了各型戰機兩千七百五十架,尤其以興登堡集團的航空力量最為強勁。十個航空師,為一千四百八十架戰機。坦克方麵,列強擁有兩千五百輛。如果加上新組建的滿清政府之北洋新軍和京軍王文韶部隊的一千餘輛坦克,數百架飛機,則數量更為龐大。

在滿清政府方麵,則將中原和南方各地的軍隊,無論新軍舊軍,盡皆往北方調遣,許多地方大員雖然行動遲緩推拖,在巨大壓力下,還是調配了人員,彌漫著消極怠工情緒的清廷內部,隱藏著巨大的矛盾。

滿清貴族集團,則意氣風發,興高采烈,那些王公大臣們,紛紛帶領親信衛隊趕赴北京,決心親自參加埋葬中國新軍的戰役,彰顯大清帝國的真正武威,由數個月前一夕數驚,到現在牛皮叉叉,實在是令人滿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