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春
對於高昌古城,我一進入它便為之震撼了。一片廢墟,我很難想象,但年這裏曾是繁華的城域。那像火爐一樣的幹熱,或者說像剛燒完最後一窯磚瓦就倒塌的土窯,土褐色是這裏的主色調。
在古城口,按要求我們換乘維吾爾族人趕的小毛驢車進入古城,驢車在布滿深淺不一車轍的大道上奔跑起來,古城幾乎全是土褐色的色調,車上毛毯和罩簾為古城增添了一抹色彩。維族人風趣地和我們交談,為我們講解著這裏的一切。不一會,小毛驢慢了起來,不緊不慢的在裏麵遊走。像穿越時光隧道,行走在曆史的長廊裏。殘牆斷壁,腐土、幹土、焦土,滿目滄桑。
我們走在古城裏。
這時我想,我們走在人生路上,是踩著別人的喜怒哀樂,是踩著別人的悲歡離合,是踩著他人的成功或失敗,是踩著他人的歡笑或憂愁。腳下發出的有時是鞭策,有時是警告,有時是鼓勵,有時是勸阻。但是,有多少是別人讓我們停下來的?我們有時停下我們的腳步,大多都是自己停下自己前行的腳步。
站在古城裏,我的思緒飛向遠古。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裏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外城大體呈正方形,牆厚12米,高11.5米,周長5.4公裏。為夯土板築,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補,外圍有凸出的馬麵。每麵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麵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內城居外城正中;西南兩麵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長約3公裏。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北宮牆即外城北牆,甫宮牆即內城北牆。這一帶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之所在。內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達15餘米的土坯方塔,俗稱“可汗堡”,意為王宮,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為宮殿遺址。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5米,占地約1萬平方米,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大殿內尚殘存壁畫痕跡。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於貞觀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餘,據即在此寺內。寺院附近,還殘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遺址。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上述大寺完美。高昌城始建於公元前:世紀,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後曆經高昌郡、高昌王國、西州、回鶻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之變遷,於公元14世紀毀棄於戰火。那是的繁榮,那是的輝煌,永不再來。
殘破的牆壁上仍然可以看到炊煙的痕跡,似乎可以聞到陣陣飯香。
我的嗓子由於幹熱幹渴的幾乎冒煙,有一種被幹蒸的感覺。於是拚命的喝水、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