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一生之中無非隻有兩件事——做人和做事。多少人一輩子都在感歎做人難,人難做;做事難,事難做。那麼,怎樣才能做人不難、做事不難呢?
很久以前,中國古代銅錢的“內方外圓”就被用到為人處世領域,古人諄諄教導我們要“方圓處世”,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仔細琢磨,是極有道理的。
所謂“方”,意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做人要方”是指做人本分,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誠實正直”、“光明磊落”、“襟懷坦蕩”、“質樸守信”、“謙遜勤勉”、“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寬容大度”的方正人品是一個人立世和成功之根本。
所謂“圓”,意指圓通靈活,融通老成。“做事要圓”是指與他人相處懂得圓滑和技巧。“圓”乃處世之道,也是指與人相處的靈活性。我們在做事情和與他人相處過程中,要講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藝術性。
從幾何學角度來看,方形有規有矩,棱角分明。“方”容易讓人想到的詞語是方直、剛正。“方”是做人之本,是做人的正氣,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一圓形是最完美的圖形,圓滑無比。“圓”容易讓人想到的詞語是老練、圓通。“圓”是處世之道,是做事的技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敬佩那些具有“方”之靈魂的人。如唐朝名臣魏征敢於直言進諫,即使在唐太宗大怒之際,他也敢當庭據理力爭,從不退讓,宋朝“執法官”包拯,英明剛直,立朝剛毅,執法不避親黨,人喚“包青天”;明朝清官海瑞,為人正直剛毅,直言敢諫,即使職位低下也敢於蔑視權貴。一生為政清廉,潔身自愛,深得民眾愛戴,青史萬古流芳。他們或是直言不諱,或是敢於犯上,或是鐵麵無私,或是不徇私情,但是都用方正之氣,詮釋了“方”的方方正正,受到曆代百姓的敬仰。
但是,我們又偏愛那些圓融的人,他們成熟、世故、多機變,少與人摩擦。為人處世,我們應當把“方”和“圓”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現實生活中,“方”和“圓”也並非是可以截然分開的,通常它們總是交織在一起,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難分彼此,二者相輔相成。在如今這個人事紛繁的社會裏,該方則方,該圓則圓,方圓結合,方圓有度,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方是剛,圓是柔。方是原則,圓是機變。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方外有圓,圓內有方。能方能圓,亦方亦圓。方圓合一,無往不勝。
在人世上,“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圓”,是以不變應萬變;“圓”不是奸猾,“圓”中有“方”,是以萬變應不變。“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
如果隻有“方”而無“圓”,那就必然會處處碰壁,隻有“圓”而無“方”,成為圓滑的牆頭草,也會一事無成。為人做事太方正或太圓滑都寸步難行。隻有方圓並用,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進退自如,營造良好的人脈和生存環境,享受快樂愜意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業。
當然無論是“內方”還是“外圓”都要把握好度,要知道物極必反。“內方”太過,那會導致刻板、迂腐,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外圓”太過,那就會導致圓滑、世故,進而使他人心生疑慮,處處提防。
方與圓,不同的幾何圖形;方與圓,不同的人生態度;方與圓,不同的生存智慧。做人做事無非方圓結合。何時何事可方,何時何事可圓,如何做到智欲圓而行欲方,方圓無礙,有待在本書中求證,到生活中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