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屏幕的危害
專欄
作者:袁越
早上起床前先拿過手機刷一遍微信朋友圈,上班路上用平板電腦看一集美劇,進了辦公室首先打開單位的電腦,然後在格子間裏一坐就是一整天,下班吃完晚飯後先看會電視,然後用家裏的筆記本電腦和朋友聊天,順便看看淘寶網上有什麼打折商品,晚上睡覺前再拿出手機刷一遍朋友圈……有多少人的一天是這麼度過的?
確實,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屏幕了。有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都要花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盯著電子屏幕看,這些人經常抱怨自己眼睛幹澀,視力變差,嚴重時甚至會頭暈眼花,整夜失眠,醫學界把這種現象稱為“電腦視覺綜合征”(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但是,很少人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因為電子屏幕上顯示出來的新知識和新刺激太吸引人了,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電子屏幕帶來的危害隻是電子時代看書學習所應付出的代價,可以忍受。
那麼,有沒有辦法既獲得了新知識,又避免了身體的不適呢?那就要仔細分析一下電子屏幕都有哪些危害,以及原因是什麼。首先,電子屏幕為什麼會讓眼睛發幹呢?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眼科專家馬克·羅森菲爾德(Mark Rosenfield)教授相信最大的原因是時間,他不認為電子屏幕本身有什麼獨特的地方會讓眼睛幹澀,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些人每天花在看電子屏幕上的時間太長了,遠比看紙質書的時間要長得多。
另外,他認為很多人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比如,智能手機受屏幕大小的限製,字體往往都特別小,很多人看手機時臉都快貼上去了,對眼睛的刺激太強,容易導致不適。還有,人在看電腦時視線大都是平的,眼睛睜得更開,暴露在空氣中的眼球表麵積更大,因此也就更容易幹澀。相比之下,看紙質書的時候通常都是俯視的,眼睛不必睜那麼大。
其次,電子屏幕看多了為什麼會導致睡眠障礙呢?這個倒是和屏幕本身的特性有些關係。原來,大腦的鬆果體在夜晚來臨時會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我們入睡。鬆果體受光線的控製,如果周圍環境太亮,褪黑激素的分泌就會被抑製,我們就不容易入睡了。電子屏幕會發出很多波長較短的光,比一般的室內燈光更容易刺激鬆果體,抑製褪黑激素的分泌,這就是為什麼說睡覺前刷微博不是一個好習慣的理由。
但是,為什麼有人覺得睡覺前刷會兒微博反而更容易幫助自己入睡呢?以色列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瑪利亞·費格羅(Mariana Figueiro)教授通過研究後發現,不同的人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人完全不敏感,鬆果體照樣能分泌足夠多的褪黑激素,不會覺得睡覺前看會兒電腦有什麼問題。
那麼,如果你對光線敏感,卻又一定要在睡覺前看點什麼才能入睡,那就不妨試試采用電子墨水技術的電子書。采用這種技術的電子屏幕不發出背光,對於眼睛的刺激較小,幾乎和紙質書沒有差別。曾經有人研究過人在看紙質書和電子書時自然眨眼的頻率,發現兩者幾乎完全一樣。
不過,這並不等於說紙質書和電子書產生的效果也一樣。挪威斯塔萬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anger)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對比兩組誌願者看完同一本短篇小說之後對於故事內容的記憶力,結果發現紙質書明顯要比電子書好。研究者認為,電子書的讀者喜歡跳著讀,或者先搜關鍵詞,然後隻讀含有關鍵詞的那段,這種行為和我們平時上網的習慣一樣。換句話說,電子書無形中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我們已經不習慣在電子屏幕上進行線性而又有深度的閱讀了。
這才是電子屏幕最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