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上的心靈救贖
卷首語
一位失去妻子的老人,駕駛著自己的WinnebagoAdventurer房車,獨自上路,從奧馬哈一路到丹佛,在重新整理回憶的過程中,也開啟了一段有關人生自我救贖的心靈之旅——這是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電影《關於施密特》。
相信很多人對這部片子的記憶更多停留在主人公沃倫·施密特駕駛著房車跑在路上自由坦然的感覺,而這種景象在中國幾乎難得一見。
最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觀念之不同。其實,諸多差異在讓我們莞爾一笑的同時卻又隱隱有些心酸。比如,美國人退休了,貸款已還清,子女已獨立,他們往往會成為銀發旅遊大軍中的一員;而中國的老人把一生的積蓄給兒女付了婚房首付後,漫長的“接濟”之路才剛剛開始。因此,旅行、自由、隨性,包括自由奔跑在路上的房車總是與他們無緣。
看起來,仿佛是美國人的經濟實力比我們強,負擔比我們輕。其實不然,這裏麵隱藏的是巨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父母較少伸手幹預子女的生活,當然也較少替他們承擔諸如帶孩子、還房貸這樣的負擔;但東方社會(包括中國人)則強調家族,強調兒孫繞膝、幾代同堂。
所以,中國老人們的時間、財產和精力基本上都給了兒女們。那麼年輕人呢?
事實上,中國人也很喜歡旅行,旅行頻次並不算少。2014年,我國人均出遊率已經接近3次,這對於一個人口基數為十幾億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數據。
但旅遊與旅遊卻有本質的區別。《戀戀情深》中和母親開著房車旅行的少女,《迷失的美國人》中別人無法複製的離奇經曆……都仿佛讓主人公在一車一房構建的世界中進行著心靈的洗滌。出行之於他們,不僅是一次旅行體驗,更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
但大多數中國人的頻繁出行卻不同,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收集“到此一遊”郵戳和跟親朋好友炫耀照片的快餐文化。即使是自由行,從一開始也會被機票、火車票、酒店等各種事務所煩擾,旅行,是一件累心累身卻收獲無多的事情,而花銷並不少。
當西方的老人早已駕著房車馳騁在美國西部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是時候帶著自己的“房子”舉家出行,來一次更深度的心靈體驗。
多數人對房車的初次了解來自電影,無論是作為《外星人保羅》中的神奇避難所,或是《鐵甲鋼拳》中培養父子情的溫床,還是《休旅任務》中充滿嬉笑怒罵的大客廳,房車總是讓人聯想到浪漫、流浪、欲望這些讓人心跳加速、沉醉不已的字眼……
房車在歐美國家早已流行了半個多世紀。房車包含了所有的家庭生活工具,比如娛樂、住宿、餐廚等生活設施。自誕生至今一個世紀中,無論是造型還是內部設施,房車的進步之大已經能滿足所有日常生活所需,稱之為“家”都毫不為過。
如今,房車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浪漫又奢華的概念,它早已觸手可及,而你,隻需要伸手打開車窗就可以看見不同的日落日出。
本期封麵文章《一房一車一世界》將帶你打開自己的房車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