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全本演義
提案
證大喜瑪拉雅“漢唐雅集”文化展
高懸的深衣、竹簡上的一句心經……這個申城史上最熱夏天,有了喜瑪拉雅“漢唐雅集”文化展,而有了別樣的氣息。漢唐距離我們,已有千年,展覽源自一個樸素的念頭:既然我們的耳朵已經接受了《百家講壇》的洗禮,那我們心向往之的國學,就不該再停留於字裏行間。
此次展覽的中心,是漢唐的生活美學,作為一種實踐美學的範式,它真真是值得、並且能夠為我們所親近、體驗的。西方人相信:忘記生活世界,終將被生活世界所遺忘。這個夏天,就讓我們回歸那個盛世裏的“生活世界”。
漢唐文化關鍵詞
書法:隸法推漢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而我們的漢字書法更是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草書即是在漢代所創。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對後代的影響遠遠深遠。楷書大家歐陽詢、懷素的癲狂草書、顏真卿、柳公權的變法新意,他們的字至今仍被每一位學習書法的愛好者所臨摹。
印章:印宗秦漢
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被統稱為漢印,其文字的點畫比秦篆來得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於現代楷書,形體上一改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唐門的布局方正平直,沒有之前那些印章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曆來為篆刻家所重。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簡牘已退出使用,印章不再受麵積所限,印體變大,並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服飾:詩禮外化
如今日漸興起的漢服熱,已讓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千年前的事物。的確,經曆了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完善的衣冠體係正式形成,並普及到了民眾,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製度。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裏找到依據,其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係結,也兼用帶鉤等。到了唐,更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茶: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最早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因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並衍生出豐富的茶文化、茶具文化。
器具用品
陶器在我國有著上萬年的曆史,在新時期時代開始大量出現,標誌著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一種嶄新的東西。到了東漢,先人又創製了瓷器,至今China一詞既是中國之意,也是瓷器的意思,其重要性和代表性不言而喻。唐代在器具的製作工藝和藝術造詣上達到了高度成熟。以黃、褐、綠三色為主的唐三彩陶器,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被人們視作珍品。
樂器與曲子
秦漢隋唐時期也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樂府在漢武帝時代受到十分的重視。漢代宮廷最有代表的音樂是“相和歌”,我們熟悉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這首歌曲,就被認為是相和歌的正聲。唐代則是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所傳的《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隋唐燕樂最為光輝燦爛,燕樂,又稱宴樂,盛況空前。
最美漢服:讀書人穿的衣裳
漢服,又稱漢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裝、華服。漢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係。三代兩漢,文物相沿,周之深衣,即漢之朝服,有《禮記》之《深衣》、《玉藻》,《儀禮》之《喪服》為佐證。
那麼,漢服到底長什麼樣,沒有照片我們有石像!漢魏石像至今存在,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風貌。可惜衣冠始終是難以保存的東西,要說文物那幾乎是全都蕩然不存了。好在,我們有一群有心人,從古籍中尋思,以現代人的誠意來製作,帶來了改良漢服,“詩禮春秋”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這是一個為中國讀書人設計服裝的品牌,大分兩類,一為禮服,一為常服。禮服有法服、婚服、社交禮服之分。法服者,體法備要,用於祭祀天地,祭祀先聖先賢,祭祀先祖;婚服則顯明傳統;社交禮服亦有別於既有之形容,另有新製。
常服則分修閑服和時服,修閑服則用於琴棋書畫禪茶武等各類雅集。之所以名為“修閑”,而非“休閑”,是因為中國人的閑情逸致莫不是修身養性,發明心地。而“時服”則相對“時裝”而提,它將本著中體西用的原則,領袖中國潮流。
自古以來,國人崇尚讀書,求知上進。知識分子以讀書人自許自不必論,天下父母誰不以讀書期勉子弟?無論工農、商學兵優,凡能開卷有益,知德趨進,又何妨稱其為讀書人呢?在中國文化中,衣冠是詩禮外化之展現,詩的浪漫和禮的高貴也是服裝追求的極致,讀書人自然是詩禮精神的最佳代表。讀書是國民最基本的要求,願同天下讀書人相互策進,以使讀書永為國之風氣,詩禮永為國之精神!
茶馬古韻:一壺黑茶清涼意
嚐過了紅茶、綠茶、花茶、果茶,你知道黑茶嗎?事實上黑茶的起源年代,可追溯到唐時茶馬交易中早期。當時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為四川雅安和陝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馱抵達西藏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濕,天晴時茶又被曬幹,這種幹濕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黑茶。
對於喝慣了清淡綠茶的人來說,初嚐這誕生於馬背上的黑茶大概會覺得難以入口,但隻要喝上兩三回,你必然會對其獨特的濃醇風味欲罷不能。如果你每到夏季,會有少氣懶言、踝熱乏力的現象,那麼更推薦你來喝它,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這韻味誰不愛?
黑茶是些什麼茶
花卷茶
安化黑茶中一個獨特品質的產品,也叫千兩茶,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記載,是我們的前輩和商人通過多少年經商經驗及長途運輸艱難中而慢慢總結的一個緊壓產品,因用花白梗原料(現代黑毛茶二級、三級偏上等原料)製作和花格篾簍包裝而得名。通過幾十年的不斷進化,花卷茶不論是茶的葉底、湯色還是口感、香氣都與原來的捆包茶有著鮮明的對比,從而受到消費者和茶葉收藏家的鍾愛。
花磚茶
是以以花卷茶為基礎,創製於公元1958年。花磚茶的製造沿用了花卷茶原料的配方(花白梗原料)和采用有磚邊的花紋,但其製作流程已得到了完全的改變,生產產品的周期也大大縮短。因此、花磚茶品質的形成與花卷茶(千兩茶)品質形成有著根本的區別。
茯茶
屬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中最具特色的產品,茯茶作為黑茶中的貴子,最與眾不同的就在於其中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謂“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過發花這麼一道特殊的程序,專門在黑茶的磚塊中培養一種叫做“冠突散囊菌”的冠突曲黴物質,俗稱為金花。金花幹嗅便具有一種黃花的淡淡的清香味道,而將帶有金花這種特殊菌類的茯茶泡飲時,那種花香變融入茶湯之中,化作茶的滋味而更加醇厚微澀,清純不粗、口感強勁。當然,金花還可以有效地促進調節新陳代謝,起到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其藥效有如土茯苓,加上茯茶的口感特別,並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誤以為茯茶中有茯苓的成分,但實則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書畫:以形寫神的奧妙
傳統的中國書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相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要的是“絕似又絕非像物者的真通”。
向往唐式“農禪”生活
唐代有一位懷海大師,事馬祖道一門下,於百丈山開堂說法二十餘年,人稱“百丈懷海”。大師禪風樸素自然,自身則終生勞作、耕田不輟,身體力行“農禪”生活。其名句“靈光獨耀,迥脫塵根。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及名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本次漢唐展上的書畫作品,就有今人作品的懷海大師偈句、詩及畫像。
書畫作者說漢唐書畫
展上幾幅極有漢唐氣質的書畫,均是褚大為作品。褚大為不喜甜俗,他偏愛畫僧”貫休”式的繪畫風格,認為其多少代表了一種漢唐之韻。
貫休是晚唐五代的畫僧,“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便是他的名句;因“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而得名“得得來和尚”。貫休擅畫羅漢,他所畫的羅漢“其畫像多作古野之貌,不類世間所傳”,至今無人能及。展中畫幅上的懷海,就來自於此。
當然所謂漢唐之風,最重要的還在於法度。褚師認為,書法史一般人都注重的是所謂的字體流變,甲骨文、金文、簡牘、小篆、隸、行、楷、草。其實深層次地想,這些變化都是跟當時代的審美觀一致的。唐人尚法所以有楷書,宋人尚藝所以有黃庭堅,時人的審美觀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做著微調和平衡,我們現在看漢唐之美,也會有新的視角。
唐人勵誌故事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禪師以身作則,親自帶領徒弟們下地勞動,並發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歲月不饒人,轉眼老禪師到了兩鬢蒼蒼,顫顫巍巍的風燭殘年。雖然體力不支,但他仍然不聽眾人的苦苦勸告,堅持親自下田勞動。
有一個僧人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他趁老禪師入睡的時候,把老人下地勞動的工具偷走藏了起來,心想這下師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老禪師醒來後發現工具不見了,又看到徒弟們麵有喜色,便猜測了緣由。他便對徒弟們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怎麼敢讓別人來養著我呢?我既然發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該終生遵守。現在我沒工具下地幹活,違背了誓言,就隻好用絕食來謝罪。”徒弟們隻好趕緊把工具又放了回去。
據說百丈懷海禪師在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也許正是老禪師的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老規矩才能一代代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