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電影的名義呼喚關愛(1 / 2)

用電影的名義呼喚關愛

影視評論

作者:匡睿穎

[摘要] 伴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提高,近些年電影的主基調所體現的精神追求、藝術內涵以及核心價值觀,都逐步遠離了真誠、善良、淳樸的人心,遠離了變化萬千、繁雜生動、重重矛盾的現實生活。近年來在銀幕上逐漸出現關愛弱勢群體的電影,在好萊塢商業大片紮堆的電影圈裏能出現這樣貼近生活、走進現實的片子實屬難得。

[關鍵詞] 電影 關愛 弱勢群體

近年來在銀幕上逐漸出現關愛弱勢群體的電影,在好萊塢商業大片紮堆的電影圈裏能出現這樣貼近生活、走進現實的片子實屬難得。

伴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提高,近些年電影的主基調所體現的精神追求、藝術內涵以及核心價值觀,都逐步遠離了真誠、善良、淳樸的人心,遠離了變化萬千、繁雜生動、重重矛盾的現實生活。曾有美國學者在《電影史: 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 影片是社會的再現,盡管這種再現是間接的、隱晦的。換而言之,電影的主題與故事、影像和聲音始終都是從它們的社會環境中衍生出來的。然而縱觀近十年來的電影作品,以高投資、大製作、宣傳力度極其之大為特征的所謂大片成為了市場最受追捧的電影,觀眾和媒體都蜂擁而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神話。2011年一部小成本電影《鋼的琴》眾口稱讚,講述的是下崗工人因為沒有資金為女兒買鋼琴而自己造鋼琴的故事,但是票房卻慘淡收場,它的上映檔期恰逢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3》,賺人眼球的特效和聲勢浩大的宣傳風頭完全蓋過了《鋼的琴》。《變形金剛3》一夜票房超千萬,而《鋼的琴》一周票房300萬元。 這一類關注弱勢群體的非主流電影總是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的空間,但它們具有的力量和內涵是無論哪部商業大片都無法代替的。電影是用影像來記錄生活的瞬間、人的生存以及情感狀態的,它比任何表現手法都更直接地展現了生活的本質,而人們卻過多的追求虛無縹緲的視覺效果,而忽略了最基礎的人性本質。我們應該用電影去麵對物質審視精神,挖掘社會生活中鮮為人知的領域,為弱勢群體尋找光明的出口,呼喚關愛。

一、用具有審視精神的攝像機,為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利呐喊

中國首部反映自閉症(也稱孤獨症)的電影《海洋天堂》,在人文關懷和藝術追求上都獲得了佳績,是近年來難得的一部關愛弱勢群體的電影。一位47歲的父親王心誠,他一直堅持照顧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大福,大福的媽媽無法接受孩子患有自閉症的事實而選擇了自殺,王心誠一個人含辛茹苦的將大福撫養大,照顧這樣一個生活在自己封閉世界的孩子所要麵臨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但是王心誠都堅持了下來,當自己得了癌症不得不直麵死亡時,他有選擇過帶著大福一起自殺,可是大福在遊泳方麵異於常人的天賦,救了自己和父親。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這位堅強的父親想盡辦法安置大福將來的生活,父子間的真情感動了所有人,好心人和社會的幫助讓大福快樂的生活。

社會上許多人對於自閉症是無法認同的,但人們通過這部影片些許了解了自閉症,消除了以往對於自閉症認識的誤區和歧視。沒有華麗的語言、炫技的特效,隻是平實的敘述讓人們關注自閉症患者和他的家人們這一弱勢群體,讓人們了解特殊家庭的艱辛和苦難。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是可以坦然麵對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閉症的,必然會與大福的父母一樣墜入萬丈深淵,承受讓人無法呼吸的生活壓力,自閉症孩子是無法照顧自己的,這就注定了自閉症家庭經濟的不寬裕,社會的不理解,人們的另眼相待,他們所經曆的是一條布滿荊棘不平坦的道路。自閉症患者和家庭的生存狀況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這個世界絕對不隻一個“王心誠”幾十年如一日在承受重擔,自閉症家庭需要人們的理解和幫助。電影用其特殊的性質描述了這一弱勢群體的現狀,讓人們了解其真實的本質,呼喚社會對自閉症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幫助,讓自閉症兒童和家長的艱難處境得到更多的人理解和關注,讓人們看到他們應該享受對於他人來說難以得到的權益,本來是作為一個人基本的保障卻要通過艱難的努力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