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下了有一柱香的時間,隨著最後一道閃電消失在雲層中,天空又恢複了原來的寧靜和湛藍,除了一地的枯枝敗葉,和地下一汪汪的水窪,根本看不出,前一刻還是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這一刻又是烈日炎炎,風停雲散。這雨來的快去的也快,有點邪性。
當我們又來到池塘邊的時候,剛才一陣大雨,裏麵積了不少水。沒辦法,隻好先淘水,這麼大的池塘,要靠這幾個人是不夠的,魏安又忙著去叫人。
淘水的速度還是不慢的,下午3點多的時候水就淘完了,中午飯都是魏員外讓人送過來在現場吃的。
水沒了,把無關的人叫走,還是剩下我們幾個,我給他們畫了大概的方位,就讓幾個家人鑿墓。墓牆是用石灰,沙子,粘土加糯米湯,錘製而成,強度不低於後世的水泥混凝土,要想鑿開難度也不小。多虧幾個家人年輕力壯,要是讓我來鑿還不知道要鑿幾天呢。幾個家人輪流上陣,幕牆在一點點的減少,有兩個小時左右,幕牆終於被鑿通。我怕有什麼事,就喊那幾個家人上來,我就道池塘來到了古墓邊。
幕牆有一尺多厚,從鑿開的窟窿往裏看去,裏麵並沒有水,因為窟窿不是很大,裏麵光線不是很好,看不清墓室的全貌,一股腐臭的腥味直衝鼻腔而來,我趕緊離開,讓裏麵的腐臭味道散去再說吧。又讓魏安去拿盞燈籠來,一會肯定要下去,沒有燈籠是看不清的。
點上燈籠,王金槐和魏安隨我來到了古墓的窟窿處,這時墓室腐臭的腥味已經聞不到了,古墓封存多年,很難說裏麵有什麼毒氣類的東西,我先把燈籠伸進墓室,燈籠裏的蠟燭沒滅,說明裏麵氧氣充足,又撿起一塊拳頭大的三合土殘渣,扔了進去,也沒有動靜.
“王先生你們在外麵等我,我先下去。”說完我就把燈籠遞給王金槐,縱身跳了下去,除腳下感覺是一層薄薄的淤泥樣的東西外,也沒有什麼異常。接過王金槐遞來的燈籠,我借著燈光觀察著,這是一個圓形的墓室,直徑約兩米半左右高約三米,墓室裏幹幹淨淨,連尋常人家必備的陪葬品也沒有,隻有在靠北邊的方位,放著一具石棺,石棺被一道鐵鏈攔腰拴著,我摸了下鐵鏈,除了濕漉漉的外,鐵鏈嚴絲合縫,沒有看到連接的地方,看來是拴上後又被鐵匠打在了一起,石棺是整塊大理石製成的,除了棺蓋外沒有一點縫隙,就連棺蓋處也用鐵汁澆死了。看完後,見沒有別的東西,隻有打開石棺才能找到答案。
我爬出墓室,又讓魏安招呼人下去把鐵鏈燒化,因為裏麵空間小,我也沒有下去,隻有順子帶著兩個家丁在下麵,一會鐵鏈被打開,又叫他們把棺材周邊的鐵汁敲掉,。
處理好這些後,讓他們在下麵,我也跳了下去,我們四個人一人抬一個角,打開以後除了腐臭氣撲鼻而來外,也沒有什麼異樣。我們把棺蓋靠在在一邊的牆上,接過王金槐的燈籠,我往棺材裏看去,棺材裏沒有想象中的屍體,隻有兩個黑色的圓壇子,壇子口蓋著一塊磚一樣大小大理石磨製的石塊,石塊上刻著字,我沒有去動壇子,隻是把燈籠靠近了去看石塊上的字。第一個石塊上刻著:王氏,兩個字,我又把燈籠移上第二個壇子,這個石頭上也是刻著兩個字:趙佶,看到這個名字,我可是一驚,趙佶可是宋徽宗啊。我又讓王金槐下來,王金槐看到也是下了一跳:“難道這是趙佶的骨灰,不可能啊,史書上說趙佶被葬在:會稽永固陵,怎麼這裏會出現宋徽宗的骨灰.
記得史書上說:宋徽宗有兩位皇後確實姓王,當年二帝被擄,同時還有徽宗的妃嬪共143人,女官、宮女多達504人,也不知道是哪位王皇後。”我說“先不要動,我們先出去,這個事情除了你我誰也不許說,這些家人都不識字,也不怕他們看,但是出去後我們先把這裏封起來,我自有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