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炷香的時間,才見陳久帶著一百多個東廠太監出現在東華門,陳久看見我說道:“蘭大人,不好意思,這召集人手有點麻煩,讓你久等了。”
“陳總管,我們就不要客氣了,我已經派我的家人先去打前站了,現在天色不早,我們走吧。”
陳久指揮著太監們上馬,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往城外進發。
香山位於京城西郊,離京城有三十多裏,除了賞楓之外,這裏還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香山曆史源遠流長,自晉代葛洪的丹井,始有記載。金代 金世宗、章宗兩朝皇帝營建香山,為其營建的寺廟賜名"大永安寺",章宗帝還先後七次到香山遊幸,留下夢感泉等多處遺跡。元代 皇慶元年(1312年),仁宗帝賜鈔萬錠,重修香山大永安寺,並更名為“甘露寺”。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後裔耶律阿勒彌創建碧雲庵。形成“香山八景、碧雲十景。”
明代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司禮太監範宏出資七十餘萬,“捐貲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樓閣、廊廡、像設,煥然一新,規製宏麗,蔚為巨刹。事聞,乃賜額永安禪寺。”
因為擔心公主的安全,我們一路疾馳,不到半個時辰,已經遠遠的看見像香爐一樣的香山。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嫋嫋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古時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開放,清香四溢現在滿山遍植楓樹,所以到了秋天,這裏是京城附近第一遊玩之處。
我們一行人順著大道來到了香山下麵,但見下麵的樹上拴著幾匹馬,正是老劉他們的,我下來把馬交給了劉連江,正好陳久也過來了,對我說道:“蘭兄弟怎麼樣,你那幾個家人在不在。”
“馬在這裏,人沒看見,估計是上山去了,我們也上去看看吧。”
東廠的太監陸續下馬,來到了陳久身邊排好隊,陳久開始安排人手,一共一百一十多名太監,陳久安排十人在下馬看守馬屁,還有上山的路,待安排好後,我們開始上山。
山路上去不遠一道山門,過了山門就是永安禪寺,永安禪寺曆史悠久,據記載唐代已有吉安、香山二寺。1186年將二寺合一,金章宗賜名“大永安寺”。 現在的香山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稱“永安禪寺”。
到了寺門口,門口沒有人,大門是關著的,東廠的太監上去敲門。好一會門才從裏麵打開,出來一個小沙彌,那小沙彌雙手合十說道:“阿彌陀佛,請問施主有何事來我禪寺。”
“小和尚,我們是來找人的,快快把你們方丈叫來,這是我家大人。”
小和尚一看是官府的人,那幹怠慢,趕緊說道:“施主稍後,我去請我家方丈過來。”
不一會,小和尚帶著一個五十多歲,肥頭大耳的和尚,來到了門口,那和尚說道:“阿彌陀佛,各位施主,貧僧是本寺方丈盡空,請問施主到此有何事。”
“老和尚,磨磨唧唧的,這是我家總管陳大人,還不過來參拜。”
“好了,不要嚇著這位大師。”陳久說道。
方丈也看出陳久是主事之人,趕緊過來行禮:“貧僧盡空,見過陳大人。”
“免了,我問你,今天你這裏來過外人嗎?”
“大人,我們這裏每天都有不少人來遊玩,不知道陳大人要找什麼人。”
“我們要找兩個女的,一個十幾歲,一個是二十幾歲,還有一個男的,你見過嗎?”
“見過,上午的時候,是有這麼幾個人來過,不過中午的時候他們上山去了,剛才也有幾個人來找人,今天怎麼回事,大人要不你們先進來坐坐,貧僧這裏有自製的茶葉。”
“算了,我們去山上找吧。”
那和尚,看我們要離開,露出一副如釋重負的表情,我一愣,感覺不對,老劉他們那裏去了,這和尚一直沒說,難道這裏麵有問題。
我停住腳步,來到那方丈盡空麵前問道:“方丈,剛才來的那幾個那裏去了。”
“這位大人,那幾個人也上山去了,走了一會了。”
“那好吧,請問方丈你這寺院裏麵,還有別的遊客在嗎?”
“現在這個時辰了,早就沒人了。不知道大人為什麼這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