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特涅夫

人物

作者:顧聖音

從演奏家升級為指揮家似乎是音樂世界中最高等級的“進化”了。悉數伯恩斯坦、艾森巴赫、阿什肯納齊、巴倫博伊姆等等一批從演奏事業邁向指揮事業的音樂家中又以鋼琴家的初始身份占據了大多數。也許是鋼琴本身的交響性讓鋼琴家在掌控樂隊上有著天然的優勢,由此讓他們對指揮這一更具“侵略性”的身份產生更多憧憬。然而在眾人中,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普列特涅夫絕對是不可複製的。他在鋼琴上的天賦無人質疑,有人稱其為“莫斯科來的音樂魔鬼”,但在我看來,他在音樂上的理性、沉著精確的演釋、始終冷峻的麵容和“不為所動”的身體使他更像是音樂世界的“冷眼判官”。但同時,他又和其他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鋼琴家一樣,並非僅僅是刻畫旋律,他對音樂空間感的塑造有著強大的操控力,演奏的音樂層次豐富,擅於處理細節和締造史詩般的輝煌。

之所以在介紹普列特涅夫時將其鋼琴家的身份寫在前麵,不僅是因為他早期鋼琴家的身份,而且在於當大多數人在提及他時都更加傾向於他在鋼琴演奏方麵的成就。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指揮方麵有所遜色。從1991年他一手組建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起,普列特涅夫在短短兩年間把樂團推向巔峰就足見其在指揮領域的不俗功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支由全俄首席們組成的精英樂團成為俄羅斯曆史上第一支不受政府管轄的獨立樂團,在成立至今的二十一年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運營。毫無疑問,普列特涅夫作為管理者具備傑出的領導能力,這也讓他在天才鋼琴家之外成功塑造了古典音樂界的又一王者“傳奇”。

作為天才鋼琴家的輝煌曆史

普列特涅夫的音樂之路可謂一帆風順。他出生於音樂世家,十三歲被保送入讀莫斯科音樂學院附屬中心音樂學校,跟隨季馬金(E.M.Timakin)學習,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音樂天才。十六歲那年,普列特涅夫贏得了他的第一個冠軍——1973年巴黎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之後直升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鋼琴家雅科夫·弗利爾(Yakov Flier)與列夫·弗拉先科(Lev Vlasenko)的入室弟子。1978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普列特涅夫在第六屆柴科夫斯基大賽中贏得金牌。

如果說天才分為兩種的話,普列特涅夫是一種,他的同門師弟波格萊裏奇則是另一種。當年波格萊裏奇因為反傳統被肖邦大賽淘汰出局,而音樂同樣充滿個性的普列特涅夫則拿下三次金牌。普列特涅夫絕對是最具理性和冷靜頭腦的天才,“別在比賽上耍個性,如果你想得獎,就得避免那些產生爭議的詮釋,甚至要‘迎合’評委的口味”。

提及普列特涅夫,大多數愛樂者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他的《圖畫展覽會》,穆索爾斯基的這部作品被他演釋得太過經典,如果隻能聽一次《圖畫展覽會》的話,普列特涅夫的版本絕對不會令人失望。透明度極高的觸鍵和巧妙的踏板變化,用音色、力度以及旋律造就十一幅各不相同的圖畫。神秘陰森的古堡,有牛車由遠而近的豪邁步伐,宏偉莊嚴的基輔大門在漫步中由音樂娓娓道來。整部作品長達四十分鍾,不同性格的段落連結與結構的塑造是最難演釋的,需要演奏家有著超強控製和規劃大型曲目的能力,並且能演奏出一個樂隊的氣魄和音響,而這正是普列特涅夫最為擅長的。普列特涅夫曾說過:“上帝把什麼東西放在我的心靈,我就表演什麼。就像小鳥在唱歌一樣,完全出乎自然。”的確,他所詮釋的音樂從來都沒有做作、生硬的技巧,取而代之的是賦予了音樂更多的人性和情感。聆聽他的莫紮特《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其中的第二樂章中流露出的溫暖之情與表麵上看似冷漠的演奏者普列特涅夫毫不相稱,但無法否認這個不苟言笑的鋼琴家手中拈來的炙熱而高貴的情感直擊心靈,是除了俄羅斯女鋼琴家尤金娜以外唯一打動過我的“第二樂章”。

曾有人說普列特涅夫屬於“現場型”音樂家,再好的錄音最多隻能捕捉到百分之八十的他。這點對於上海觀眾來說實在是無從論證的。普列特涅夫曾經三次到訪北京,兩次到訪上海,但幾乎全部以指揮家的身份出現,除了2003年在北京保利劇院的一千四百餘名觀眾以外,沒有人在中國見證過他的鋼琴獨奏會。對於更多的愛樂者來說,他是存在於唱片中的神話,不論是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還是貝多芬、李斯特,都閃爍著靈性的火花,他的音樂值得永遠聆聽、珍藏。

執棒樂團後開啟的藝術高峰

鋼琴家似乎生來都有做指揮的潛質,天才型的鋼琴家尤為如此,並且一旦觸及便無一例外地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揮領域,鮮少有人回歸本職,連做到均衡的人都很少。普列特涅夫算是其中相對平衡的一位,2000年與指揮大師阿巴多合作的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再度留下經典,成為其鋼琴生涯中的又一高峰。普列特涅夫曾在采訪中稱,自己試圖在鋼琴和指揮中獲得平衡。“我不敢與那些偉大的音樂家相比較,但是舉個例子,巴赫是誰?一個作曲家?管風琴家?他也指揮自己的受難曲。拉赫瑪尼諾夫和李斯特都是偉大的作曲家兼指揮家。而我隻是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家,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