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還得靠創新
卷首
在不久前結束的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向世界宣布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在這個過程中,實體經濟轉型的“第二季”是什麼?李克強總理說得很清楚——中國經濟,特別是經濟要想取得新的繁榮,出路隻有一個——創新!
無獨有偶,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業與增長理論全球權威學者埃德蒙·費爾普斯的新著《大繁榮》,其副題就是: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
對於這本書和中國麵臨的問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認為:經過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創新是源於少數人的、精英的、從上而下的推動,還是一個基於大眾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進程?我們更容易相信是前者,而這本書呈現的曆史卻是後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鬆先生表示,《大繁榮》雖然著眼於當前的經濟走勢,但是關注的依然是人,作者認為保持經濟的活力必須要有大量深入到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一個民族的繁榮取決於創新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這是他對於美國經濟如何走向複蘇的回答,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如何升級轉型同樣有參考借鑒價值。
新的“大繁榮”,需要實體經濟發生深刻的轉型。恰在此時,長虹終於有消息了。
這個當年與聯想、海爾比肩,也是最耀眼的中國企業之一,在沉寂了若幹年之後,近日有了重大發布——與綿陽市政府、IBM等一起打造“智慧綿陽”,通過“智慧城市”實現長虹集團從終端向“終端+數據”轉型,從裝備製造向以製造業為基礎的服務業轉型。
因為還處於轉型的設計階段,我們無法預見至少需要三五年之後才能顯現成果的這次轉型是成是敗。但可以肯定,一個企業能夠在閉關之後再次出發,並借助“大數據”“智慧的城市”等最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來完成轉型,本身就是一次可貴的創新。
經濟繁榮勢必依托管理的繁榮,而管理的繁榮與創新也必須依托組織的創新和轉型,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創新。本期除了《大繁榮》,“智囊讀書彙”價值榜還推薦了《逆向創新》《融合時代》等書,都是在講這個時代的趨勢,以及怎麼根據自己的“現狀”突破創新。那麼就讓我們“大時代的繁榮”從“小時代的創新”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