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羅布泊
深度涉足
作者:徐樹春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在確定本刊今年3月號反映氣候變化的選題時,我想到了羅布泊,並用了“極端”一詞來形容。說起來心情也很複雜,因為在新疆工作期間,幾次深入羅布泊湖心地帶,我對那裏的自然環境和幹旱氣候有切身感受,羅布泊作為幹旱地帶的典型代表確有其獨特性。本來“泊”是與“湖”並列的詞語,是碧波萬頃、群鳥翔集、綠樹成蔭的形象概念,如“鏡泊湖”“梁山泊”和“團泊窪”等等,給人以神清氣爽的感覺,而羅布泊呢,無水、無草、無生命,曾經的浩蕩大澤變成了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莽莽荒原,極端的反差不可思議,“泊”的靈魂已經脫開了它的本體,像是從厚厚的鹽殼中破出,飄蕩在空中,遠遠地注視著這片幹旱荒涼的土地。羅布泊,本不該這樣啊!
幹涸的“大耳朵”何時再聽到鳥兒的叫聲
羅布泊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若羌縣境內,塔裏木盆地東部,在衛星地圖上搜索就可以看到,幹涸的羅布泊湖盆地帶就像一隻巨大的耳朵,這是因為隨著羅布泊來水減少,湖麵呈同心圓收縮,每收縮一次,就留下一道波狀的鹽層,結果就出現了層疊的“耳輪”,最後幹涸的窪地就是最後一道“耳輪”的痕跡。如今這隻“大耳朵”緊貼在幹枯的地麵上,再也聽不到任何飛鳥的歌唱了。
曆史上的羅布泊曾屢經滄桑變故,兩千年前的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裏,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湖邊的樓蘭王國“水大波深必汛”,居民們曾把防禦洪水作為頭等大事,那時候,湖濱水岸,到處是茂密的胡楊,樓蘭故城的土垠遺址據說就是水陸碼頭,後來塔裏木河多次改道,使羅布泊水麵遊移不定,也曾大麵積縮減。1921年,塔裏木河經孔雀河入羅布泊,湖麵擴大,到1942年後開始收縮。1958年大洪水再次充盈羅布泊,但僅僅過了3年,到了1962年,整個羅布泊湖就完全幹涸了,就在這3年時間裏,國家大躍進,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上遊大麵積開墾,修建水庫,築壩截水,此後,塔裏木河和孔雀河就沒有水再流入羅布泊了。羅布泊湖是淺盆湖,湖水最深處隻有3米左右。這裏極其幹旱,一年就能蒸發一米的湖水,得不到及時補充,3年就全部蒸發幹了,曆史上的水鄉澤國滴水全無,成了中國最幹旱的一隅。
科學研究成果顯示,在近萬年的時間尺度上,羅布泊曾經氣候濕潤,湖麵達數千至近萬平方公裏,地麵植被豐富。距今9800年~15300年間,羅布泊西湖水深略大,這一時期塔裏木河等入湖徑流相對穩定,共沉積了厚度超過80厘米的黃色層,成層石膏的出現表明當時氣候幹燥。在人類曆史時期,亞洲中部的幹旱氣候存在一定範圍的波動,並不存在持續變幹的問題。從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塔裏木河上遊主要彙入河流的水量呈上升趨勢。倘若無人類活動的影響,羅布泊隻會隨自然氣候波動,湖麵僅有擴大和縮小的變化,而不致於幹涸。塔裏木盆地的氣候近期沒有變化,塔裏木河水的總流量也沒有減少。
這就形成了一個明晰的觀點:造成羅布泊幹涸的主要原因在於塔裏木河上遊地區生產發展,人口增加,用水過度;中遊地區河道不穩定,大量河水浪費,加上人為砍挖流域內野生植物,破壞天然植被,使湖水補給匱乏。
幹旱區河水的平衡和人類活動的頻度密切相關,塔裏木盆地西漢時期僅有人口23萬人,現在卻達到1000萬人;清代時期耕地60萬公頃,如今耕地麵積增至150多萬公頃,塔裏木河中上遊的大量墾荒,改變了水資源的分配和平衡,中上遊掠奪了下遊用水,使河水逐漸減少並最終斷流。塔裏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著增加。擴大後的耕地要用水,開采礦藏需要水,水從哪裏來?人們隻有拚命向塔裏木河索取。幾十年間塔裏木河流域修築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而不會顧及下遊的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