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 回向傳統” 高歌(1 / 1)

一年一度的藝術家權力榜再度揭曉。

對於這幾位上榜的當代藝術家,我幾乎都是陌生的。對這樣的陌生,我感到由衷的歡欣。陌生,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迭代更新速度很快,江山代有人才出,在當代藝術領域裏,也是硬道理。

8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很少不受西方藝術傳統的影響和熏陶,尤其以現代行為藝術或現代藝術為最突出。本刊卷首語的標題,用了“回向傳統”4個字,其中“回向”所具有的哲學意義非同凡響。

傳統是源、是本,是當代藝術家群體創作靈感的泉源,是他們追求精神家園的最終皈依,我們堅信,超越世俗的藝術價值和標準是存在的。

對傳統不約而同地回向,是一種不可逆轉,也是一種藝術追求的必然。

好一個精彩無比的回向。

——楊錦麟

(香港資深媒體人,錦繡麒麟傳媒創辦人)

愛問編輯部

Q 編輯部老師們好,我很好奇的一個問題是:在你們看來,記者這個職業未來真的會消失麼?(因為我真的很想當記者啊可是家裏一直覺得這個職業沒前途很危險……)

@Frau Belle

王燕青:怎麼可能消失!沒有一個職業像記者一樣能讓年輕人有廣闊的見識和開闊的視野。這簡直是充滿奇遇的好奇的人生旅途。年輕人,加油!

張明萌:為啥會消失啊……而且你是不是想太多了騷年,先找到工作再說吧,畢竟就業形勢這麼慘烈……

張雄:或許會的,世界上比新聞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

鍾瑜婷:作為記者,其實很怕問采訪對象類似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首先不太成立,沒有一個人可以足夠自信到看到未來的形態,所以這種預言的東西並不靠譜。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話,我覺得不會,此外它也一直都不危險。

麻曉天:不會消失但會越來越精英化吧。

鄧鬱:“沒前途、危險”,和是否消失都沒有必然聯係。什麼叫作“有前途”呢,有好收入好名聲,上升空間?這些是你最在意的嗎?先問問你自己,你喜歡當記者,是覺得能從中獲得什麼,以及家人的意見在多大程度上能左右你的行為。還有,除了調查記者,我覺得記者比很多職業都安全。

黃劍:我覺得會越來越小眾,價值更大,卻消失不了,像衛毅、王和岩這樣的記者,永遠都有一席之地。

Q 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會不會有表現?如果有又是怎樣的表現?

@青衣飄飄

麻曉天:沒辦法投入任何感情。

王燕青:不喜歡的人不見,不喜歡的事不做。

張明萌:渾身不自在,度秒如年,不停動來動去,恨不得瞬間消失……

鍾瑜婷:躲開,或者在他們麵前沉默,有時也會挑釁一下。

張雄:走過路過,不可糾纏。

孫淩宇:裝著不在意,然而表情已出賣了一切。

鄧鬱:問題好大。要看那人離得有多近,那事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多大影響吧,處理起來肯定不一。不過這問題倒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學校被人踹腳,回家我告訴媽媽,不能還手。這段子至今她念念不忘。那時我的理由不太記得了,無非是還手了就不占理,對方會疼之類的。從小自己在“吃虧”這事上是比較隱忍的,而且內心會以此為“美德”。現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我當然也會告訴孩子遇到問題不能訴諸暴力,但自己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而且會鼓勵孩子盡量用言語說出內心的感受。

黃劍:一般會遠遠地避開。

Q 一直以來對什麼堅信不疑?

@CGI

孫淩宇:否極泰來,樂極生悲。

麻曉天:越堅信就越懷疑。

王燕青:堅信不疑兩件事:愛笑的女孩運氣好和一定要行善。

張明萌:正義和善良。

鍾瑜婷:對吃飯和反正都要死這兩件事堅信不疑,其他的好像就沒有了。

鄧鬱:一直堅信活著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曾經以為自己與眾不同,漸漸發現不盡然。曾經還很堅信愛情與婚姻的濃度與長度,現在會覺得那些隻是社會定義某種情感程度和關係的字眼。但這些都沒減損我對生活本身的信心。

張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雲散。

黃劍:多讀書總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