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子健:我想表現21世紀的青春(1 / 2)

董子健:我想表現21世紀的青春

熱門

作者:任義

第一次演電影就獲得金馬獎,董子健的開局很順,今年他接連演了5部電影,其中不乏《山河故人》《少年班》這樣的話題之作。麵相稚嫩的董子健說起話來,表現出和自己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他的人生規劃中,除了出國學習,還有慢慢走向幕後,拍一部表現21世紀的青春的影片,這個年輕人對一切都有自己的觀點,就像他自己設計的黑色T恤衫,上麵寫著“懂”字,“懂是最重要的。”小董如是說。

同性婚姻都合法了,為什麼還在乎年齡

在影片中有和張艾嘉老師的對手戲,影片裏兩人的角色是姐弟戀?會不會尷尬?

演的是戀人,我們兩個特別簡單,演起來特別快。演戲,就活在鏡頭麵前,活在角色當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很順利地完成;當然中間會有一些比較難把控的感情和情緒,但最終在導演和張艾嘉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

年齡相差那麼大,演感情戲會不會不適應?

年齡有差嗎?還行吧,我覺得沒什麼,21世紀了,大家為什麼還把這些看得這麼重呢。社會包容性越來越強,同性婚姻都合法了,為什麼還在乎年齡?很多人問我:“你知道張姐多大嗎?”我說我幹嗎要知道她多大。我在演戲,非糾結這個不是有病嗎?我演得很舒服,張艾嘉老師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

我是非典型的小鮮肉

演成名作《青春派》時還是高中生,高中生演高中生應該入戲很快吧?

當時我雖然是高中生,但是我感受不到自己是個學生。我比較崇尚自由,在學校我也不是學霸,天天就是想著打籃球啊、玩啊,學習及格為主,不墊底就OK。我跟普通的高中生心態不一樣,本來我要演的是富二代賈迪,當時在武漢拍戲,選的演員都是全國重點高中的學生,隨便一考就600多分那種學生。我在裏麵就覺得,哇,好無助,根本就不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而且當時還出了新聞,打吊瓶上晚自習。我覺得,我去,人生好難啊。慢慢地跟他們聊,慢慢想,回北京後,我就跟導演說,能不能給我次機會,讓我演一下居然,結果還挺順的,雖然第一次演戲,我盡力了。

演居然這個角色之前從來沒嚐試過表演或者接受過相關訓練?

對,之前對演戲,完全沒興趣,完全也沒受到過培訓和相關教育,碰到導演也是意外,人生真的很奇妙,一次我健身出來,碰見導演,他對我說:“哎,你來演個戲。”我愣了一下說好吧。當時想的是我要考美國的大學,做些社會活動,這樣考試能降點分,為了這個去參加拍攝,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喜歡電影,但本來想出國學個國際政治、哲學什麼的,電影隻是其中選項之一。沒想到一演戲,突然就把自己的小宇宙爆出來了。

演完這部片子後,突然覺得對表演有點認識了,劉傑導演老說我“陰魂不散”,我一直跟著他,他去哪兒我跟去哪兒,就像是跟隨效應,小雞剛出生,就跟著第一眼看到的母雞。跟電影初次見麵,打了個招呼,就忘不了,劉傑導演是我的貴人。

但是現在出名的年輕演員都是偶像派、小鮮肉什麼的。

曆史是不停在重演,不是回到一個軌道上,而是螺旋上升,風水輪流轉。很多人說小鮮肉,也有人說我是小鮮肉,但我覺得我是非典型的小鮮肉,我沒有那麼帥、那麼高,但是我是真的熱愛電影,喜歡演戲。小董不是大家說的明星,我覺得小董就是小董,演員,演我的戲,我演得好,大家誇我,我就很開心了。

我真的挺幸運,之前有一年半、兩年沒有拍戲,突然大家又來找我,而且雖然是青春片泛濫的年代,但來找我的都不是那種俗套的青春片,片裏都沒有墮胎,都沒有很俗套的青春、愛情。都是很有商業氣息,又有文藝片潛質的電影,很耐看,耐人尋味的電影。

我的優勢就是正青春

很早就進入演藝業,自己的青春是不是也會缺失些什麼?

我的優勢就是正青春,很早入行會在一些方麵有缺失,比如跟同學打交道,融入集體生活,很少有自己的時間等等。但我也得到了一些東西,見到很多前輩,聽他們聊天、說話、他們過去的故事,因為拍戲去到雲南的山村裏,如果不是拍戲,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那個地方,一輩子都不會了解那裏的人。我問那裏的人為什麼不走出來,他說:“我不敢,因為我兄弟一走就是十幾年。”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這就是我的青春,不能說我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