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聲音
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做大做強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盡快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企業共同參與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出口新格局。要增強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努力拓展文化出口的平台和渠道,推動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境外主流社會和主流人群。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數字影視、網絡電視、動漫遊戲等新型文化業態,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形成以技術、品牌等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要把對外文化貿易與外交、對外援助結合起來,與對外宣傳、對外文化交流結合起來,推動文化貿易上水平、上台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文化貿易工作座談會時指出。
我們不能趨之若鶩地一味追逐全球化,我們隻能被動和主動相結合地接受這個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問題,現在傳播媒介如此發達,各種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如此迅疾,影響如此之大,這是無法阻擋的。我們不能回避藝術國際化或者說是藝術全球化的潮流,但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采取主動的態度,立定自己的腳跟,才不會迷失方向。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大箴認為,對於藝術全球化的思潮,我們要從被動走向主動,這個主動,就是中國立場。
文字本身是一種生活實踐,特別像甲骨文、金文等,幾乎就是對事物的摹寫和生活場景的縮影,是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篆書本身的內涵比篆書字體結構更為重要。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已大有不同,用筆墨紙硯去體會斧器鑿磨絕非簡單的騰挪,機械地臨摹無法體會文字的智慧。所以,必須要提升書法藝術修養,閱取百家之長,飽讀經史子集,修煉個人品性,繼承中求發展,沿襲中求變革。
——大篆書法家金友華談及大篆書法的傳承創新時如是說。
閱讀要真的跟自己人生想尋找的問題扣在一起,一定是真正在思考,透過書讓自己找到一個方向。
——台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認為,閱讀廣義的定義應該是讀整個世界。
在當下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那裏的人在說什麼樣的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去了解。
——青年導演李睿珺說,他拍電影的目的,是想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我覺得做演員很費腦筋,但是又很開心的。學戲,又思考怎麼改革、改造、創新,演員應該這樣。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如是說。
說“不懂”,是實誠,是角色定位,是學習精神的表現,也是對作者的尊重與檢驗。如果他也不懂,那就不適合成為你的作者;如果他懂得不夠,你可以通過交流,檢驗他的提升空間;如果他很懂,你組稿的工作目的就達到了。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覺得,勇於向專家說“我不懂”,對於做出版、做傳媒的人尤為重要。
就國際紀錄片的發展態勢而言,可分為以工業紀錄片為代表的主流商業紀錄片、非主流的獨立紀錄片,還有就是獨立紀錄片商業化。中國首先要發展紀錄片工業,工業是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談紀錄片產業發展。
作為一名中國畫創作者應該具備憂患意識,不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都應當清醒認識到時代背景下所應當具備的長遠眼光。
——浙江畫院院長、山水畫家孫永說,在積極推動藝術創作的同時,更要思考畫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拍一張片子就直接進入版畫製作,其結果是與原作差距甚遠,不僅有損原作的藝術格調和品位,也有損於版畫這一媒介的獨特語言純粹性。
——藝術家靳尚誼說,版畫製作過程中必須要有藝術家的再創作。
(劉建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