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艱辛的逃荒路(2 / 2)

從那天起,小男孩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一年後他才從鄰居小孩子的口中知道,自己的父親死了。死亡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並沒有什麼概念,但他卻知道自己再也見不到父親了,他放聲大哭的跑回家中,母親正在給自己出生不久的妹妹喂奶,看到他哭著進門忙問是不是有人欺辱他了,當知道他是為永遠見不到父親而哭泣的時候,母親也留下的眼淚,沒有過多的語言隻是對小男孩說:“盧韻之,記住是蒙古兵來我鎮掠奪財物途中殺害了你的父親,國仇家恨你永不可忘。”男孩止住了哭泣,努力地點著頭,母親又說道:“如何報仇?”男孩迷惑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母親的問題,母親看著他堅定的說:“做官,蕩平韃虜。如想做官,必先讀好聖賢之書,行聖賢之道,聞聖賢之事,方可出人頭地飛黃騰達。”

小男孩記住了母親所說的話,從此街道上少了一個頑皮的兒童,卻多了一個在家苦讀的盧韻之。六歲盧韻之通讀四書倒背如流,隻有五經熟讀卻未精通。同時他還熟悉了八股文,從破題到束股,八股文古板的要求並沒有難倒這個神童一般的孩子,他總是能寫出令大人折服的排比工整的語句。當他能把五經中的《尚書》也背誦完整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那個吵鬧的妹妹不見了,於是急忙拉著母親詢問,自己的妹妹去哪裏了?母親隻是微笑著對小韻之說:“送你妹妹去享福了。”

很快盧韻之發現了家庭中的變化,從前那個隻是操持家務的母親開始白天織布,晚上在家修補衣服了,而母親碗裏的飯也越來越少她越來越消瘦,雖然自己和奶奶吃的和以前一樣,但是奶奶的臉上不在有以前那種慈祥的目光,每天隻是唉聲歎氣一幅愁眉苦臉個的樣子,就在小韻之七歲那年,奶奶撒手而去了。

母親拉著自己的手離開了家門,盧韻之抬頭問母親並且不斷回頭張望自己的家:“母親我們要去哪裏?”母親隻是低聲說道:“西北大旱,我們去找口飯吃。”在以後的路途中,盧韻之知道了一個加準確的詞語形容他日後這一年半的生活——逃荒。

在這趟艱苦的旅途中,發生了很多變化,盧韻之換了一個名字“狗蛋”。母親說賤名好養活,等來日有口吃喝了再變更回去。最初剛開始的時候,母親還在督促盧韻之每天背誦四書五經,熟悉八股文,習讀朱熹思想。但是到了後來母親不再監督“狗蛋”了,全憑著“狗蛋”的自覺性。因為每次旅途休息的時候母親總是倒頭而睡,深夜熟睡的“狗蛋”有時候還會聽到母親輕微但是痛苦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