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過去的無望(1 / 2)

“當時全部的記錄資料我記得有《戰爭與和平》那麼厚,屬於絕密。當時正值古巴導彈危機時期,記得納爾諾夫捧著那一大漯資料,說:‘我們把導彈撤回來沒什麼,還有更能讓帝國注意膽寒的東西!’當時我們都想,以後隻要按這些參數重複製造閃電,就能批量生產球狀閃電了。”

“不行。”林雲陳述心中的想法。

“是的,接下來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用同樣的參數重複的試驗什麼也產生不出來。氣急敗壞的納爾諾夫讓試驗一直這樣做下去,在以後的一年中,嚴格地按照記錄的參數,共製造了五萬次這樣的閃電,仍沒有見到球狀閃電的蹤影。”

“應該說明的是,在當時的蘇聯科學界,決定論和機械論是壓倒一切的思維方式,研究者們認為自然界是由鐵一般的因果關係主宰著。”

“這種思維方式是由政治環境決定的,當時,李森科在學術界的陰魂不散,你在學術上偏離主流思想,雖然不至於像以前那麼危險,但至少會斷送自己的學術生命,像伽莫夫那樣敢於離經叛道的人畢竟是少數。”

“在基礎科學和純理論研究領域尚且如此,球狀閃電研究當時被定位為應用項目,傳統的直線性思維更是統治著人們的頭腦。”

“這樣的實驗結果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隻要一次試驗能產生球狀閃電,以後按同樣參數做的實驗也一定能產生。於是納爾諾夫對這五萬次試驗的結果給出了一個理所當然的解釋:第一次產生球狀閃電的那次試驗參數記錄有誤。”

“這件事本來是弄不大的,完全可以在純工作範圍內解決,如果有人因此受到處理,最多也就是因為工作失職。但納爾諾夫慣於把一切都政治化,這事給了他一個排除異己的機會。”

“他在給最高領導層的報告中危言聳聽,說在3141項目中有帝國主義間諜破壞。由於3141屬於國家重點武器研製項目,這事很快引起了注意,並開始了大規模的調查。”

“調查組主要由、格魯烏人員組成,納爾諾夫也是其主要成員之一。對於後麵試驗的失敗,他提出了一個‘化身博士’猜想,它來源於《化身博士》這本小說:小說的主人公配製了一種能讓人產生人格分裂的藥品,但他再次使用同樣的配方配製出的藥卻不靈了,於是他認為新買回來的原料成分不春純,但後來知道,是他成功配製的那次所用的原料不純,正是其中的雜質使他成功的。”

“納爾諾夫認為,破壞者在第一次試驗中使係統偏離的預定參數,但歪打正著,偏離的參數產生了球狀閃電,但這個偏離的參數當然沒有被記錄,記下來的是預定參數。”

“這個解釋雖然離奇,但在當時也是惟一能夠被調查組接受的,下麵的問題就是哪些參數出現了偏差。當時的試驗由四個分係統組成,即雷電模擬係統、外加磁場係統、微波激射係統、空氣動力係統,各係統的人員組成相對獨立,被破壞者同時滲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首先考慮其中一個係統參數偏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