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形象
文化大觀
作者:吳為山
“人民的形象”主題展覽,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係列展覽的開篇之作。
本次展覽以中國人民的形象為切入點,從圖像延伸到作品背後的文化意義,深入發掘形象特征與不同曆史時期文化背景之間的互動關係,由此展現時代形象的典型意義。
通過展覽,我們既可以感受到社會前進的步伐和不同時期人民的精神風貌,也可以感受到美術家如何將自己與生活、與人民、與時代緊密相連而創造出感人作品的心路曆程和藝術軌跡。
1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華民族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在大量美術作品中都留下了清晰的痕跡。人民的形象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體現了不同曆史時期畫家的人文關懷,築造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建國初期,美術作品中“人”的概念自覺地演化為“人民”的主題。此時,人民首次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此民族、國家的命運與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密切聯係起來。
美術家作為人民的一員,深入農村、工礦、車間、部隊,以飽滿的熱情為新中國的主人寫真、畫像。諸多作品所表現的新憲法頒布、人民參與選舉、農民學文化、發展人民文體事業等題材,都是中國美術史上前所未見的。
以徐悲鴻、王式廓、董希文、羅工柳、吳作人等為代表的藝術家,創作了大量記錄普通勞動者形象的精彩作品,為曆史留下了典型的創作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如董希文的《翻身農奴》、《女區長》,不僅強調了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還突出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榮譽和擔當。
吳作人的《齊白石》,以厚重而平實、微妙而簡約的油畫語言表現了人民藝術家的風範。
孫滋溪的《天安門前》,捕捉遊人在天安門前留影的瞬間,定格了人民對新生活和領袖的熱愛。
費新我的《蘇州的市容》、林仰崢的《試機》、哈瓊文的《我們要用雙手把荒地變農田》,都表現了人民熱火朝天地投入國家建設的場景,形象生動且不失象征性。
亞明創作的以表現漁民織網勞動場景的作品《海濱生活》,將中國畫的筆墨意趣、誇張的畫麵形式感以及淳樸的生活態度,進行了天衣無縫般地結合,令人耳目一新。
唐大禧的雕塑《歐陽海》,吳強年的版畫《雷鋒》,皆是新中國英雄的圖卷,樸素的刻畫和純粹而崇高的精神,成為永恒的時代記憶。
2
改革開放以來,美術家從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呈現與反思開始起步,在生活土壤中發掘人民的新形象,關注人的個體生存價值與生存狀態。
如羅中立的《父親》,概括性與包容性並存,凝聚著深厚的土地情結,通過紀念碑式的人物和巨細靡遺的細節,賦予一個普通農民形象以無窮意蘊,彰顯著人民的偉大力量。
即使是作品中的政治領袖,也走下神壇成為“鮮活”的人。如周思聰的《人民與總理》,將領袖與人民置於同一視線高度,既喻示了領袖與人民的血肉關係,也說明領袖亦是人民形象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