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心一點。這艘鬼船很不容易對付!”半響之後,劉文天凝重的對眾人說道。大家也紛紛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目不轉睛的盯著這艘越駛越近的鬼船。
說來也奇怪。龍船本來就無人駕駛,現在和鬼船相遇,兩隻船竟然像磁鐵一樣各自衝著對方而來,等到接近了之後,鬼船插著龍船而過,讓劉文天等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鬼船上的骷髏一個個突然來了精神,每個骷髏手裏拿著一把骨刀,輕快的從鬼船上跳了過來,見人就砍,十分凶猛,劉文天等人怎麼可能束手待斃?紛紛還擊,這些骷髏架子雖然來勢洶洶,但是實力卻真的不咋的,眾人的武器隻要落在了他們的身上,這群骷髏瞬時骨頭就散了架!如果是這樣的話,對劉文天等人來說,實在是構不成什麼威脅,但是接下來的一切,就讓劉文天他們大跌眼鏡了,隻見那些被砍的散了架的骷髏頭紛紛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重組,又變成了原來的摸樣,而且砍起人來更加勇猛。
“不好!我們遇到了不死生物!”葉孤城一聲大喝,砍掉了兩個骷髏的腦袋對眾人說道。
眾人除了劉文天之外都是一臉的震驚,沒想到眼前這批打不死的小強竟然就是傳說中的不死生物,劉文天本來就是不死一族,所以並沒用感到有多麼驚訝。
眾人現在都沒用好的辦法,其間,葉孤城嚐試著把散了架的骷髏扔到海裏去一了百了,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些骷髏竟然如同纏命鬼一般,扔到海裏之後,一個個又繼續攀附在船底,不一會就爬了上來,就這樣眾人跟這群打不死的小強鏖戰了兩個多小時,遠處的天空已經發白,此時劉文天他們這邊大多數人已經掛彩了,眾人累的筋疲力盡,眼看著就要支撐不了了。
“小白!使用絕境!”這時,劉文天突然一聲大喊,小白立馬衝劉文天背上的竹樓裏麵跳了出來,對著這群不死骷髏就使出了自己的絕招絕境,絕境手印一出,就在小白得意洋洋的等著眼前白骨消失的時候,這些白骨依舊殺的熱火朝天,絲毫不受到引想。
小白懊惱的叫了一聲,劉文天也看的一愣,這是小白第一次失手,沒想到眼前這群骷髏這麼厲害連小白的絕招竟然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就在劉文天還在發愣的時候,兩個骷髏兵一左一右舉著骨刀向劉文天的腦袋上砍來。
今天是八月十五,此時遠處的天空雖然已經亮白,但是龍船上方的一輪明月依舊高高掛著。下麵介紹下中秋,各位書友湊合著看了,今天忙的不可開交。。。。。
民國年間,南京的月餅市場為廣(幫)式、蘇(幫)式和本地(幫)產“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它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戰為手段,在報上刊登巨幅廣告,於櫥窗布置霓虹燈。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製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量不遜於廣幫,價格則較之便宜,故而節後盤點,財源滾滾勝於廣幫。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為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的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既不布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靠質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意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製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製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鬆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係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麵,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麵,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共嬋娟”。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