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
綜合管理
作者:吳建全
摘要: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和廣泛擴張,並已取得可觀成效。然而,在人民幣離岸業務劇增的過程中,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協調互動、對大量套利套彙資金衝擊國內市場風險的防範管理、關於資本賬戶開放進程的決策等問題,都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最終目標是建成開展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聯行往來業務和國際業務的全功能商業性銀行,參與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是必經之路。本文作者長期在中國郵政集團工作,參加了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期間闡述了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幾個觀點,並酌情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 離岸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人民幣的“外延”不斷擴大,從區域性貨幣逐步發展成為國際貨幣;同時,其“內涵”也在日益豐富,從貿易貨幣、投資貨幣逐步向儲備貨幣轉變。預計到2015年底,中國外貿額的30%都將以人民幣進行結算,這就需要在國際上形成若幹個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為更好更快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近年來中國央行做了一係列相關工作,進一步整合已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渠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的效率,完善人民幣國際化所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加速推進和廣泛擴張不失為最大亮點之一,對進一步健全人民幣國際化機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各大商業銀行在離岸中心建設中,已呈激烈競爭態勢,五家大型商業銀行中的中、工、建、交行均已獲得清算行委任,具體看,中行是港澳台地區以及德、法等國的人民幣清算行,工行則是新加坡、盧森堡、卡塔爾、加拿大等國的人民幣清算行,建行和交行則分別是英國和韓國的人民幣清算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自2007年成立以來,發展迅猛,目前已成長為資產規模達5.9萬億元、覆蓋全國城鄉網點麵積最廣的個人金融服務企業,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麵臨著人均利潤率不高、業務品種少等難題。作為國內第七大商業銀行,郵儲銀行應順勢抓住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機遇,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來發展人民幣跨境業務,推動創新金融產品發展,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郵儲銀行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和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1.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現狀
自200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在香港開展人民幣業務以來,人民幣離岸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包括以香港為中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國際區域上的擴展以及離岸市場業務種類和規模的增加。
在近年來中國大量高頻率的外交活動的推動下,除中國香港、倫敦、新加坡、悉尼等地之外,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盧森堡等地也爭相開始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
人民幣跨境支付規模持續擴大。2013年底,人民幣已經上升為全球第八大跨境支付貨幣。香港人民幣實時支付係統每天的結算量,2013年底比2010年增加近100倍。
人民幣外彙交易大幅增長。人民幣外彙交易量占全球比重的排名,由2010年4月的第17位躍居至2013年8月的第8位。
人民幣貿易金融服務迅速發展。人民幣占全球跨境貿易融資總額的比重,從2012年初的1.89%上升到2013年10月的8.66%,超過歐元的比重(6.64%),成為全球第二大融資貨幣。
人民幣存貸款規模平穩發展。截至2013年底,中國香港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餘額合計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占離岸資金池的七成。
人民幣固定收益產品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境外人民幣債券和存款證的發行額2013年分別為1618億元和2480億元,該年年底人民幣離岸固定收益市場未償餘額達到5937億元,同比上升55.8%。
人民幣投資基金在探索中成長。2013年,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機製從中國香港(2011年8月啟動)進一步擴展至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和倫敦等地。2014年1月底,RQFII的累計批準額度已經達到1678億元,集中於中國香港地區,各類債券、股票等投資基金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已經達到228億元人民幣。
2.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由於資本賬戶的不完全開放,人民幣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協調互動非常關鍵。在渠道建立初期,可通過相關製度安排、協議促進等方式,確保其健康成形;進入發展階段後期,可依靠市場力量推動機製建設,健全彙率、利差機製,促進產品創新,拓寬在、離岸市場的連通渠道。目前,上海正在大力建設人民幣在岸交易中心,香港作為成熟的國際自由港和境外人民幣最主要的集散地,同時,倫敦、新加坡、東京、首爾、悉尼、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等地在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與上海之間的資金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