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構築防守(1 / 2)

在陽平亭紮營的命令一下,吃過晚飯之後,兩萬多軍士立即開始在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中,在軍官們的指揮下,士兵們紛紛的從輜重車中取下帳篷,有條不紊的紮起營帳,不一會的功夫,一頂一頂臉麵的白色帳篷如蘑菇一般出現在曠野之中。不過一個時辰,一座長半徑兩裏的半圓形簡易寨柵就已經成形。

新紮下的中軍大帳之中,文遠、郭嘉、趙雲、張頜等文武眾將聚在一起商議軍務,論起行軍布陣,在場無人是郭嘉對手,隻聽他侃侃而談道:

“主公,各位將軍,嘉以為,我軍應在營寨四周設立拒馬、土牆、木欄、壕溝等拒敵之物、引漳河之水繞寨一周,其後堆土鑄成高台,台上布置弓弩手防護。”

“此外考慮戰事可能會遷延日久,可將防線前後多設幾層,便於縱深防守。防線之間以薯條直道連通,利於兵力集結調動,方便馬軍衝鋒,如此可攻可守,道口再以步兵重兵守護,擋住袁兵衝鋒,左右高台弓弩手壓製袁兵,支援道口步兵。”

“……”

“還有,派人往漳河上遊數裏,砍伐大木打樁釘入河底,如此可防止袁兵從上遊順流而下,奇襲我軍背後。”

在郭嘉的描繪下,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寨在場眾將腦海中逐漸成形,眾人信心百倍,隻等著袁紹領兵前來大戰一場。

文遠道:“就按奉孝所說的辦,此外我也補充一條,命軍士在寨牆之外多挖不規則的壕溝、陷坑,不可讓他們隨意聚集大股兵力攻到任意一段寨牆之下,隻留那幾道重兵把守的口子讓他們進攻!”

文遠的意思很簡單,堵不如疏,袁軍前來。兵力必定比文遠雄厚,如果漳水圍成的護寨河之外一片平曠,袁軍就可以很隨意的選擇他們想要攻擊的區域。與其那樣分散兵力,給袁軍不痛不癢的打擊,倒不如重點防護,引導袁軍隻能從有限的幾個地勢寬闊的進出口發動進攻,這樣,文遠作為防守一方,需要顧及的方麵就少了很多,本來劣勢的兵力就能充裕的用來重點防守。而且這樣還能更好的發揮巨鹿兵配合作戰的效能。

反之,如果袁軍從地形平曠的通道正麵發動攻勢,勢必造成衝鋒士兵的擁擠,而那路就那麼寬,一次能夠發起衝鋒的頂多也就千餘眾,麵對高台上有弓弩手防護,正麵寨牆、拒馬、土牆、木欄幾層防護,再加上有彪悍的重甲槍兵重兵防守,絕對夠袁軍喝一壺的了。

而若是袁軍從坑坑窪窪的地段發起進攻的話,陣勢必定鬆散,攻到護寨河下的袁兵必定稀疏,根本不會對守兵造成太大的壓力。

聽了文遠的提議,郭嘉眼前一亮,他熟讀兵書戰策,將古今戰例戰法可以說研究的滾瓜爛熟,卻從未聽說過如此防守,仔細一想卻又妙處無窮,當下拱手行了一禮道:“主公戰法高明,嘉佩服的五體投地。”

之後,郭嘉又開始給各個將領分配防守任務。張頜領五千軍守正麵,高覽、徐晃各引五千分守左右,另有五千軍由楊義率領作為預備隊,周倉則和八百玄纓衛隨時準備援助危機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