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之所以費如此大的精力研製出筒車,其實是有原因的。這些日子不時有人來獻治蝗之策,雖然古人對蝗災認識的不深,有人甚至將其當成一種天象的存在,以為這是上天發怒降下來的災劫。
不過文遠可是堅定的無神論者,才不信真有什麼上天,所以經過這段時間,他對蝗災已經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民間早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所以如果能治理好旱災,對蝗災也能起到不小的抑製作用。
因此當文遠了解到這一條的時候,立即下達了一道命令,治下郡縣根據實際情況皆挖掘灌渠、興修水利。將屯田的二十萬輔軍,軍戶親眷,加上民戶中的青壯丁口盡數動員起來,隻要應征為官府挖渠,每人每日供兩頓飯,若是幹活勤快,每月還給以一定賞錢。
此時春耕剛過,正處農閑,各州郡的壯勞力在家裏本來閑著也是閑著,聽說了官府的這道詔令,頓時應者踴躍。
漢代製度要求百姓家中成年丁口每年都要服勞役,至於做什麼,百姓們可沒得選,服役期間雖然明麵上說是官府負擔飯食,暗地裏卻沒有那麼光鮮,不少應征役夫的吃飯問題甚至需要自己解決。況且現在兵荒馬亂的,有刀有槍的人腰板硬實,拳頭大的說話都能大聲一些,誰還管你這些小民的死活,把你抓來幹活給你口吃的算是仁慈,餓死了也是活該。
本來百姓們對新任州牧張遼也是持懷疑態度的,官府招人幫著軍戶墾荒屯田時,應者寥寥,沒多少人敢來。不過自幾個實在是餓的實在沒有出路的百姓跑去服役之後,風聲很快傳了出來,給新任州牧做事,每天當真是管飽的兩頓飯,雖然吃的一般,可總歸是能活人性命的兩頓飯,而且據說一些人因為幹得不賴,上官還給發了賞錢!
此消息一出,一時之間冀州青州各地如同炸了鍋一般,幾個屯田的郡縣裏報名應征的人火爆踴躍,幾乎踢爛了各縣屯田官的門檻!至於開荒屯田之後修築灌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修灌渠澆地本來就是惠及萬民的功德,官府又講信譽,百姓們如何不報名踴躍?許多人甚至為了爭得一個服役的名額打得頭破血流,釀成流血事件。
所以沒費多大功夫,文遠共征發了治下青壯六十餘萬興修水利,開挖灌渠,最後實在因為巨大的糧食壓力才作罷,許多青壯因為沒有被征用而慨歎連連,隻能期盼著下次有機會能來的早一點。
六十多萬,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為了供應這些人吃喝,文遠已經下了嚴令讓甄儼盡快從徐州、幽州買回糧食來,好在這樣巨大的工程雖然耗時長遠,付出卻是一次性的,挖出來的灌渠隻要日後稍加養護疏通,就能利及萬代。
除了打井修渠,取水工具的革新也是重要一環,文遠在巨鹿時就一直想弄前世在公園裏見過的那種水車,可是之後因為巨鹿的工匠們技術低下並沒有造出來,如今有馬鈞這麼一個機械專家在身邊,文遠哪能錯過,馬鈞果然也不負文遠重望,僅僅用了一月功夫,就將文遠想要的筒車給造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