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烽煙又起(1 / 2)

總之如此口口相傳之下,文遠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被傳的越來越神,說他如有神助,甚至有的說他是天上直接下界的仙人,總之傳的再玄,都會有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相信。而且這風聲很快傳到周圍各個州郡,幾處受災百姓聽了有這樣的奇事,紛紛自發的拖家帶口往冀州流浪。開玩笑,聽說冀州牧是個法力無邊的仙人,連蝗災旱災都傷不了他治下的冀州百姓,跟在這樣的神仙身邊,說不定有幸沾了點仙氣,就能家業興盛,百邪不侵!

因此,每天都會有數不清的窮苦百姓背井離鄉奔向他們心目中的神仙居住之地——冀州鄴城!不過旬月之間,聚集在冀州境內的流民就有二三十萬人!

這些流民的狼狽,比之文遠當初在上黨見到的好不到哪裏去,一個個餓得兩眼昏花,形銷骨立。而且這次趕來的饑民比之在上黨那次,數量又多了很多!

對於趕來投奔文遠的百姓,文遠當然不會狠心往外推,這些都是大漢百姓,是他文遠手上的資源,也是活生生的人!

對於如何安置這些流民,文遠麾下文武早有經驗,鄴城四門外撐起了長達數裏的粥棚,由官府開倉維持這些人的生計,稍稍安頓之後,便每家每戶分於土地,這些百姓便從此刻在冀州定居。

對文遠的仁義,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此次料事神準,更是讓百姓們把文遠當成神仙一樣崇拜,官員們也難明其中奧秘,文遠麾下文武紛紛猜測,難道主公真是傳說中的天命之人?

等文遠發覺不妙時,各種流言蜚語一時傳遍冀州及周圍各地,想要徹底消弭已經來不及,這些留言固然可以增加文遠在百姓之間的號召力,但是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很可能會被朝廷指為蠱惑百姓,別有用心,說不定就會像黃巾張角那般落得個死後開棺、屍骨無存之局。

為了平息影響,文遠索性就新口胡謅了一些理由公示出去,講述蝗災出現的原因,如何防治蝗災的原理,雖然這樣未必能消弭天下人的誤會,但是能有多大效果,文遠也隻能聽天由命了。

這件事情無疑加劇了文遠與把持社會秩序的士族之間的對立,沒有哪一個士族願意有一個在百姓中威望如此之盛,又握有如此強大兵力勢力的人威脅到一直高高在上他們,因此文遠明白雖然眼下表麵上還一片平靜,但是文遠有預感,平靜的表麵之下必定有暗流在洶湧流動著!

但是文遠也不能改變士族對自己的看法,兩邊遲早會有一天會走向完全的對立,文遠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低調,盡可能的不表現出攻擊性,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是自己變得更茁壯些,羽翼更豐滿些。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文遠這邊有心低調,可是偏偏有人在這個時候來觸文遠的眉頭!

常山。井陘關。

井陘關又稱土門關,古九塞之一、 太行八陘之一,是太行進入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井陘關兩側都是崇山峻嶺,隻有一條狹窄的山道貫通太行東西,自古以來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29年和公元前204年,先後發生了秦王翦伐趙、韓信破趙的背水一戰兩次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