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人精於騎射,騎兵的戰術以遠射為主,輔以近戰衝鋒。一般遇敵,先是以騎射射潰敵兵陣腳,再發力強攻。這樣一套戰術靈活繁複,遠則射,近則攻,如遇情勢不妙,就及時退出。憑借著這樣一套靈活多變的戰法,烏桓軍隊即便戰敗也隻是潰退,很少會出現大批士卒傷亡的情況,除非是遇上數量遠超過他們的輕騎兵,或者是在極不利於騎兵的狹窄地形,才有機會圍殲靈活如泥鰍的烏桓騎兵。
眼下的地勢雖然崎嶇不平,對騎兵略有不利,不過眼下這夥匪兵看上去怎麼也不像有擊敗自己三百輕騎的實力,因此那都放心大膽的領著輕騎發起了進攻!
“兒郎們,讓這些漢人知道咱們大烏桓的驍勇!”那都一馬當先在前大吼道,眼看著著衝進百步,那都在馬背上呼哨一聲,一拽馬頭,整個人向左側轉向,猶如劃出一道美妙的圓弧,平行著交錯過擋住路口的匪兵。他的身後不到三步的距離,第二排騎士也緊跟在他的身後轉向,接著是第三排、第四排……三百烏桓親騎就如同一個整體,動作整齊劃一,看上去非但不覺的混亂,反倒會令人生出賞心悅目之感!
不過這在旁人看來充滿美感充滿藝術性的動作對於堵在道口上的那支匪兵卻截然不同,那轟鳴的鐵蹄狠狠地敲打著地麵如同鼓槌敲打在他們心中,就如同死神向他們伸出召喚之手!
“看我大烏桓鐵騎的奔射之威!”那都頂在最前麵,就聽他獰笑著吼叫一聲,身後三百烏桓兒郎開始了精彩的表演,就見他們手中箭矢如同疾風驟雨一般射向對麵匪兵倉惶布成的防禦陣勢當中,一時之間不時有淒厲的慘叫悶哼聲從中傳出!!
這些烏桓騎士都是從小生活在馬背上,弓馬嫻熟,有的甚至能左右開弓,他們射出的箭刁鑽狠辣,而且絲毫不影響戰馬的高速移動!
反觀匪兵,他們雖然也熟知烏桓騎兵的戰術,一早就占住狹窄道口,派出了整排的刀盾手和弓弩兵,可是和烏桓騎兵 ,高下勝負已經分出,就見那些烏桓騎士時而鐙裏藏身,時而側身躲箭,一個個把精湛的騎術發揮到淋漓盡致,雖也不斷有騎兵中箭落馬,不過總體上說烏桓一方卻是穩占上風!
如此幾個來回過去,道口匪兵已經被射死射傷百餘眾,陣腳已經開始散亂,那都見此情狀,狂笑道:“你們這些不自量力的漢人,竟然敢擋住我的去路,以前公孫瓚在時或許我烏桓還有些忌憚,如今公孫瓚已經被漢朝來的大將軍所殺,我還有何懼?”
那都的狂笑嘹亮刺耳,直傳出極遠,一字不落的落入兩百步外一處山坡上的白馬少年將軍耳中。
隻見那白馬少年將軍二十餘歲,嘴邊兩抹短須,生的頗為英俊,他一身銀甲,手提一柄镔鐵槊,身後旗手扛著一杆大旗,上麵用銀線繡著兩個大字——“公孫!”
白馬將軍身後,埋伏在山丘後的軍士數以千計,其中不僅有穿著漢軍服製的士兵,還有不少穿著異族服飾,騎馬挎弓,竟是烏桓人。
這是怎麼回事,漢人和烏桓人,居然連結在一起,一起伏擊這支蹋頓的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