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調兵遣將(1 / 2)

除了獲取民心之外,文遠這幾日還在為留守關中的軍政人事架構忙碌著,此次文遠決意要在關中紮下根基,準備工作上費了不少的心思。河北軍的威懾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傳播效用開始凸顯,臨近的郡縣官吏紛紛前來,向文遠表示臣服,短短不過十餘日功夫,河北軍不費一兵一卒,潼關以內京兆尹、左馮翊兩郡基本上便納入文遠治內,其餘各郡縣屬官員,也陸續有人前來降順。

鍾繇的行政班子經過兩年的考驗是沒有問題的,鍾繇經營關中,籠絡不少願意追隨文遠的勢力,段煨、王承、傅幹等等這些人即便是在關中局勢危難之際,也選擇堅定的站在文遠這邊,為文遠能如此迅速的掃蕩河東、弘農、平息關中亂局立下赫赫功績。所以鍾繇繼續做司隸校尉可謂是是眾望所歸。

最重要的加碼其實還是在軍隊,以前文遠沒有在關中投入太多精力,這方麵確實有些疏忽了,如果當初鍾繇手上有足夠的軍隊,至少能固守住長安一地,文遠相信馬騰和韓遂起兵時都要多考慮考慮。

同樣道理,雖然關中的現狀是有許多支獨立勢力存在,不過如果中央政府能夠在此駐紮有足夠威懾各方勢力的軍隊,文遠相信隻需假以時日,關中雍涼一帶,大部分郡縣都能落入中央政府的關下之內!

長安此時的位置,在文遠治下已經屬於最西麵的邊郡,可是她的地利位置卻重要無比,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裏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讜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成功立業之地。

別的不說,至少在長安站穩了腳跟,文遠日後才有底子徹底平定雍涼之地。

所以,究竟選擇誰來擔當留守關中的主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既能獨當一麵,又必須對文遠絕對的忠心,這個要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嚴苛的,隻是這一項要求,就刷掉了呂布等一幫剛剛加入,卻頗有能力的將領,主將人選隻能從幾大戰兵軍團的主將中選取。

而如今張頜、郝昭遠在青州、冀州,一時之間不可能調到此地,現在關中、司隸的隻有趙雲、顏良、麴義、呂蒙、太史慈、徐晃這幾個人,選誰為將,著實費了文遠一番思慮。

右將軍太史慈,中軍將軍顏良剛勇有餘,智略卻稍有不及,讓他們領兵作戰、衝鋒陷陣還行,若是讓他們鎮撫一地,難免會有疏漏之處。

麴義倒是個合適的人選,雍涼一代多以騎兵作戰,麴義精於騎戰和反騎兵戰法,以他為主將河北軍在關中必定能無往而不利,可是並州北線防禦的擔子也不輕,而且文遠籌劃多年的一項大計如果交給旁人,文遠也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