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基礎規劃(1 / 2)

俗話說歸心似箭,但凡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人心難免都是有些急切的,文遠此時便也是如此。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有些年頭了,文遠已經完完全全適應了這裏,甚至有時候一覺醒來,都會懷疑自己的前世隻不過是自己的一場夢而已,如果不是自己腦子裏那些前世的知識和閱曆。文遠真的會以為自己就是張遼,而非那個前世在生活了快二十年的屌絲青年。

現在的文遠,已經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時代,有家、有業、有妻、有子,這些都深深的羈絆這自己,文遠已經不想離開。算起來文遠經曆過的戰事也已經有不少了,出征在外早已是家常便飯,可是每次打完仗,文遠回家的心情反倒越來越急切。

而隨著地盤的擴大,離家也越來越遠,以後的戰事往往會拖的越來越長,就像此次遠征關中,雖然前後隻用了大半年時間,隻是耽擱在路上的前後就有三個月。

走在關中的地麵上倒還好,長安周邊有秦漢以來黃土夯成的筆直馳道,走在平整寬闊的馳道上,戰馬可以放開速度奔馳,輜車的速度也能有顯著的提高。可是一出了潼關,路況就變的明顯凸凹不平起來,對行軍速度有不小的影響。

交通,作為前世之人,文遠當然知道交通無論對尋常百姓,還是國家權力機構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前世文遠小時候就聽說過“要致富,先修路”的老俗語。

便捷的交通,既便於老百姓出行,也利於商品的流通,而對於國家政權,如果遇到突發的天災,兵禍,也能及時的做出反應。就像河北軍此次西征,就有大把的時間消耗在路上。

所以在路上,文遠經過一番深思思慮之後決定,此次等回到冀州之後,就發動百姓修路。

修路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耗資巨萬不說,還能動員太多的勞力,以文遠如今的財力,和河北四州的人力,也是個不小的負擔,不敢一下子把攤子鋪得太大。

文遠找人專門計算過,初步的計劃,先是向南經由河內鋪通由鄴都通往洛陽的道路,向北則直抵幽州薊縣,將幽州、司隸與冀州連通。此一項工程南北接近兩千裏,路基計劃高一丈,寬八丈,可六輛馬車並行,此項工程,需要耗時五年,動員至少二十萬丁口,消耗錢糧更是不可計數,可稱得上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五年之後,文遠還會再增修西到晉陽、東到臨淄的馳道。隻是暫時考慮財政上的實際狀況,才沒有一並實行。

對於文遠想要發起的這個工程,帳下文武並不是一致的讚同,興修馳道,需要動員大批的勞役,不少人認為這是取禍之道。昔年秦帝國盛極一時,便因為大批征發勞役,修長城、修驪山陵,大興土木,才致使民不聊生,二世而亡。魏晉之後的大隋帝國,也因為開挖京杭運河,搞得天怒人怨,僅僅持續了一段短暫的統一,就陷入紛亂的割據亂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