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一辭一讓(1 / 2)

文遠轉過頭去,衝獻帝躬身一拜道:“陛下,臣聽聞今日有人有人上表,奏請陛下給臣晉爵為晉公?”

文遠這一上殿,周身散發出的強大氣場就讓之前還喧鬧雜亂的大殿內頓時鴉雀無聲,連劉協都迫於這沉重的壓力,連連點頭道:“確有此事……”

文遠眯眼一笑,淡淡道:“陛下三思,此事似有不妥,本朝曆來並無外姓之人封公的先例,臣何德何能,敢據此高位?”

劉協接口道:“大將軍說的是……呃不,大將軍太謙虛了……”話說到一半,劉協才覺著有些不對,慌忙改口。

這時議郎華歆忙站出來道:“大將軍何必自謙?大將軍自下曲陽起兵以來,討董卓、滅袁紹,平張燕、破公孫,南向則曹操俯首,北討則胡虜稱臣,天下敬仰,四海之內莫敢不從!大將軍立下如此流傳千古之功業,連上天都降下吉兆,依我等看來主公晉爵晉公眾望所歸!”華歆的話擲地有聲,殿上群臣頓時跟著可勁的附和,之前幾個反對的大臣見文遠在側,氣勢早為之泄,站在那麵色難堪的沒有吭氣。

“你是何人?”雖然已經知道此人的身份,不過文遠裝作並不認識,華歆剛剛從東吳孫權處調任中央不久,沮授他們選擇勸進的第一槍由華歆打響,估計就是看中了他的特殊身份。

初來乍到,與朝堂上的各派係並無深厚的關係。

華歆道:“區區平原華歆,參見大將軍!”說著不卑不亢行了一禮。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乃是當時的名士,和北海管寧、邴原年少遊學時成為好友,時人號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說到管寧和華歆,曆史上還有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管寧、華歆為友後,一日一同園中鋤菜,掘出了一塊金子,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有一次管華歆和管寧同席讀書,突然聽到外麵有人乘坐著華貴的車駕經過,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伸頭向外張望,於是管寧割席分坐,對華歆道:“子非吾友也。”

這個典故就叫割席斷交。

所以雖然華歆長相儒雅,這一禮鞠得不卑不亢,恰如其分,可文遠還是從華歆的眼神中看到一絲熱切之意。文遠暗暗一笑,此人的功名之心,隻怕比王越也不遑多讓了!

“你所言雖然不差,不過……”文遠眯眼笑著擺手道:“這都有賴我天子洪福,大漢聲威!況且現在還不是驕傲自滿、止步不前的時候,天下未定,南陽劉備、江東孫權、荊襄劉表、西涼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這些人皆割據一方,不服朝廷詔令,真若是到了天下一統的時候,天下百姓同享太平,了我生平所立之誌,如此我便此生無憾了……”雖然文遠嘴上謙虛,不過被臣下曆數自己這些年打拚獲得的成績,相信換做任何人此時心裏都會暗爽的!

而且這番話也顧全了天子的顏麵,讓劉協看著文遠都覺著順眼了幾分,心裏暗忖:“難不成是我錯怪了張愛卿?”

“聽張遼之言,竟似有功成身退之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豈不是……”伏完則是從張遼口中聽出了另外一層含義,如果張遼能忠心漢室,不論他是在朝為官還是下野歸隱,對大漢簡直就是驚天之喜!

“這……”華歆頓時糊塗了,沮授交代他負責提議晉封大將軍為公,並沒有說過大將軍會拒絕自己的提議,因為在他看來,大將軍張遼遲早會代漢自立的,可是現在怎麼是這樣?難道大將軍真的隻是想做一個愚忠之人?如果傳聞中威淩天下的大將軍張遼隻是一個思維僵化,固守不變之人,那這樣的人就未必值得效忠了……

華歆看不懂文遠的心意,殿上的絕大部分朝臣同樣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隻有沮授、賈詡、董昭少數核心之人知道文遠拒絕的原因。

“大將軍,其實華子魚說的也不無道理,自古有功者賞,大將軍為我大漢立下如此彪炳功勳,如果得不到封賞,如何還有人願為我大漢效力?”獻帝這番話說的半真半假,既沒有答應什麼,也恰恰能表達自己對文遠的一絲歉疚之意。

或許自己真的錯怪他了,其實相比董卓、李傕、郭汜這些人,大將軍對他還是一直比較恭敬的……

文遠很裝B的擺手道:“陛下謬讚了,為平定亂世,還萬民一個朗朗乾坤,這些都是臣分內之事!陛下不必理會臣下們的妄議!臣一片赤誠,從未為自己的官祿爵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