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告完天地,文遠又令陳琳登台。隻見陳琳手持一卷表文,表情似乎有些極不情願的走上祭台,開口誦念起來。為了讓幾個投降的鮮卑首領聽的清楚,文遠還特意讓他們靠前排站立。
這幾個鮮卑首領少有不懂漢文的,乍一聽嚇了一跳!原來這漢人文官宣讀的竟然是一篇祭悼檀石槐大王的悼文!感情晉公在彈汗山祭天,還有祭奠檀石槐大王的一層意味!
慕容燕精通漢人文化,細聽之下心神震動不已,這篇《悼檀石槐賦》是以晉公張遼的口吻所寫的,以一個後來人的身份講述了檀石槐大王一生的傳奇經曆,對檀石槐的英雄氣概、統一草原各部,造福鮮卑各族人民的偉大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譽!悼文表達了晉公對檀石槐大王的敬佩之情,感情之深刻,辭藻之華麗可以稱得上百年難得的賦中精品!
不過精不精品對鮮卑人來說並不重要,關鍵這個意頭讓在場的鮮卑人心裏舒服的,能得到漢人的追捧、承認,這中自尊上的滿足才是潛意識裏一直有些自卑的鮮卑人最想要的。自古以來,草原人雖然口頭上從不承認自己是落後的民族,可從來沒有斷過南下占據中原膏腴之地的野心,他們也知道中原繁華富庶,非貧瘠的草原可比!
一篇悼文讀下來,在場幾個鮮卑首領臉色都緩和了許多,檀石槐在鮮卑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尊神祗,文遠這樣的動作即便是一直沉默反抗的日律推演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文遠看著這一幕暗笑於心,不管多費勁才讓陳琳答應寫了這麼一片悼文,看得出來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當初提出讓陳琳寫這麼一篇悼文的時候,許多將領都不解文遠之意,認為檀石槐不過一個異族的首領,有什麼資格讓堂堂大漢晉公給他寫悼文?那不是太丟身份?
武將的反對文遠笑笑沒有理會,曹操有一句話文遠一直奉為至理,就是那句“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也。”虛名這東西往往會拖累人,與其為了虛名讓鮮卑人心存怨憤不乖乖合作,倒不如給他們麵子自己落點實惠。
更何況檀石槐確實是草原上數百年不遇的豪傑,對他,文遠還是有些發自內心的敬佩的。
現在這樣不是挺好的嗎?一篇空泛的悼文,又不會讓文遠掉塊肉,卻能化解那麼多鮮卑人的敵意,日後不知可以少無謂犧牲多少人?這樣無本萬利的買賣,不做豈不是對不起自己?
祭文念過,眾鮮卑首領齊齊向文遠謝恩,和過去的被逼無奈相比,這次的感謝更多是發自內心,可文遠的要做的遠還沒有結束,祭悼過檀石槐,文遠竟然又給此次北伐中陣亡的雙方將士設祭!此次北伐,左路軍陣亡了四萬餘人,文遠已經命人將所有能夠找的屍首化成骨灰帶回下曲陽葬在英魂塚內。可即便如此,仍有數千陣亡將士的屍首沒能找到,他們的屍骨將永遠埋藏在這篇廣闊的草原上,他們的英魂隻能遙遙守護中原那片家鄉的土地。
鮮卑一方戰死的也有十幾萬人,絕大部分都是婦孺和老人,這些人大都已經在奔狼原燒成了灰燼,可在其餘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屍首,也被文遠化成骨灰,裝壇帶到了這裏。
彈汗山是所有鮮卑人心目中的聖地,將這些戰死鮮卑人的骨灰葬在彈汗山下,這樣的舉動比剛剛讀《悼檀石槐賦》還令幾位首領震撼!他們已經被文遠這樣的做法驚呆了!許多人對大漢晉公這樣親善的感激不盡!草原人是桀驁的,可也是極重情義的,一場隆重其事的祭悼之後,原本惴惴不安、對漢軍帶著幾分敵意的鮮卑首領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看向文遠的目光也多了幾分敬佩,感激。而這正是文遠想要的。
祭奠了雙亡陣亡將士的英靈之後,此次彈汗山登山之行才算結束了,文遠和眾將士精神振奮的走下山去,這次舉動雖然看似繁瑣,卻是很有意義的,相信能夠振奮每一個晉軍將士的士氣,甚至能夠深遠的影響到華夏大地的每一個人!不論是敵人還是朋友,不論是官吏還是平民!
到了山下,文遠傳令擺酒大宴眾人,慕容燕、日律推演、惟崑這些鮮卑首領皆被受邀列席,酒宴上,眾文武紛紛向文遠敬酒讚頌,一同上表請朝廷重賞晉公所立功勳。日律推演則親自上前,代表幾個被俘的首領向文遠請罪,並指天立誓從此向大漢稱臣,永不悖逆!
雖然文遠知道誓言這東西最是做不得準,讓日律推演這些戰敗者一時間改變心態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不過日律推演能夠服軟,這至少也是個好的開始。互市、通商,這些經濟手段是對付遊牧民族的利器!現在匈奴人已經完全要依附於漢人生活了,烏桓人的生活習慣也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中原文化的衝擊,文遠相信有之前管理匈奴和烏桓的經驗,鮮卑這匹烈馬遲早也會服服帖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