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看過朝廷送來的詔書,饒是他一向喜怒不形於色,此刻臉色也不禁刷的一下白了!連忙喚諸葛亮到書房議事,至於這為兒子舉辦的歡宴,劉備此刻哪還有什麼心情?
“主公召我何事?”諸葛亮問道,因為擔心影響,這詔書還沒宣讀就被孫乾截住,偷偷的送給的劉備,所以諸葛亮還暫不知情,不過不久之後張遼昭告天下,這消息估計蓋也蓋不住。
“你看看吧,這是張遼剛剛派人送來的詔書!”劉備遞給諸葛亮一紙絹帛,麵色凝重猶如陰雲密布。
“嘶!”看了詔書,饒是諸葛亮早已養成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深厚城府,此時也禁不住倒吸一口涼氣,關鍵是這詔書上的內容太讓諸葛亮震驚!
連諸葛亮都這般變色,劉備心中更憂,問道:“軍師,張遼給咱們送來這東西,究竟是何意啊?”
諸葛亮皺眉道:“這是赤 裸裸的示威啊主公!張遼就是用這封詔書告訴咱們,從現在開始他張遼要南下了!”
劉備麵色一變,冷汗早已將他的背衫浸透,仍心存僥幸的道:“信上不是說他要對付的隻是曹昂嗎,軍師何以確定張遼這次想要徹底南征?”
諸葛亮道:“主公,這信上不是說的很清楚嗎,百二十萬眾!就是一百二十萬大軍,曹昂手下不過區區數萬兵馬,對付他哪裏需要那麼興師動眾?而且他為何還要將這示威的詔書送到荊州,如果不出所料的話,孫權也應該收到了一樣的詔書……”
劉備不知所措道:“那軍師以為他滅掉曹昂之後會怎麼辦?”
諸葛亮想了想道:“多半會趁勢侵犯我南陽、江夏二郡,然後再陳兵江北,犯我荊州!”
劉備臉色有些發白,張了張嘴道:“一百二十萬啊!咱們荊襄兵馬夾在一塊不到他的零頭,軍師,張遼果真有那麼多兵馬嗎?張遼坐擁十州之地,治下千萬餘口,難道他想傾全國之力將這天下一舉蕩平?”
一百二十萬,提到這個數字劉備就有些發暈,他戎馬二十年,什麼時候帶過這麼多兵,眼下剛得到荊州有了十餘萬眾,正想小小得意一番的時候,文遠這一通打擊給的著實不輕!
“一百二十萬倒不至於,裏麵定有虛頭,不過以他能調動的兵力,三五十萬總是有的!”諸葛亮沉吟一番道,他對張遼的動向一直非常關注,可要精確的猜出張遼南征兵馬的數量卻不俺麼輕鬆。
“三五十萬……那我這剛得到的荊州豈不是又要拱手相送?”劉備懊喪的一捶桌案,看樣子竟有些灰心喪氣了。
這次輪到諸葛亮驚訝了,道:“主公何以如此喪氣?這仗還沒打,就為何料定咱們一定會輸?”
劉備長歎一聲道:“我自黃巾起兵以來,統兵二十載,大小數百戰,大多數都是以少敵多,以寡擊眾,過去對手再強,我也從未認輸,唯獨這次的對手張遼與以往不同,此人雄才大略,麾下兵精將勇,便是實力相當我等也不易取勝,更何況如今兵力相差如此懸殊?到時張遼兵臨城下,我等如何抵擋的住?”
諸葛亮勸諫道:“主公不必擔心,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主公可還記得當初初到南陽之日,麾下不過千餘殘兵,如今時過境遷,主公不照樣能雄踞一州?”
劉備聞言精神略振,拱手自嘲道:“軍師教誨的是啊!那麼艱難都熬過來了,現在有兵有地,膽色豈能不如當初?”
諸葛亮讚賞的點了點頭,這才是他心目中胸懷大誌的主公!
劉備畢竟是百折不撓的心性,隻是稍稍喪氣了那麼一會就恢複了正常,問道:“軍師,若張遼果真覬覦我荊襄九郡,軍師可有良策退兵?”
諸葛亮低頭沉思,張遼大兵壓境是遲早的事,如何應對早就是諸葛亮在心底無數次盤算過的事情,聞言稍稍醞釀了一番措辭,便道:“我這些日子一直在思考此事,惟有這一策,才能擋得住張遼兵鋒!”
劉備忙不迭道:“軍師快說!”
諸葛亮一字一句道:“這一策隻有四字,就是孫劉聯合!”
劉備驚道:“孫劉聯合?你是說聯合孫權?”
諸葛亮肅容道:“不錯!”
劉備有些不相信的道:“隻怕不太容易吧,張遼勢大,旁人避猶不及,孫權和他兄長孫策一直也都聽從朝廷詔命,軍師有什麼根據說服孫權和我聯合共抗張遼呢?”
諸葛亮侃侃而談道:“孫策當初確實是曾經和張遼走的很近,不過那都是當初形勢使然,他肯聽張遼的調度,主要還是受利益的額驅動,孫權剛剛繼承父兄基業時,當然也要順著兄長留下的政策走,但是現在的情勢由與當時不同……”